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校对一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四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淋闭方1

淋闭第二 论 证 方 灸法

论曰:热结中焦则为坚,热结2下焦则为溺血,令人淋闭不通。此多是虚损人服大散,下焦客热所为。亦有自然下焦热者,但自少,可善候之。

凡气淋之为病,溺难涩,常有余沥;石淋之为病,茎中痛,溺不得卒出;膏淋之为病,尿似膏,自出;劳淋之为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下;热淋之为病,热即发,甚则尿血,治之皆与气淋同。

凡人候鼻头色黄,法小便难也。

地肤子汤,治下焦结热,小便赤黄不利,数起出少,茎痛,或血出,温病后余热,及霍乱后当风取热,过度饮酒房劳,及行步冒热,以3饮逐热,热结下焦,及散石热动关格,小腹坚,胞胀如斗,诸有此淋,悉治之,立验方:

地肤子(三两) 知母 黄芩 猪苓 瞿麦 枳实(一作松实) 升麻 通草 葵子 海藻(各二两4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大小便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女人房劳,肾中有热,小便难不利,小腹满痛,脉沉细者,加猪肾一具。(《崔氏》云:若加肾,可用水一斗半,先煮肾,取一斗汁,然后内药煎之。《小品方》不用枳实。)

治百种淋,寒淋、热淋、劳淋,小便涩,胞中满,腹急痛方:

通草 石韦 甘草 王不留行(各二两) 冬葵子 滑石 瞿麦 白术 芍药(各三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5。(《古今录验》有当归二两,治下筛,以麦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滑石 石韦 栝蒌根(各二两)

右三味,治下筛,大麦饮服方寸匕,日三。

治诸种淋方:

葵根(八两) 茆根 石首鱼头石(各三两) 甘草(一两) 通草(二两) 贝子(五合) 天麻根(五两)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亦主石淋。

又方:

榆皮(一斤) 车前子 冬瓜子(各一升) 鲤鱼齿 桃胶 通草 地脉(各二两) 瞿麦(四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细白沙三升,熬令极热,以酒三升,淋取汁,服一合。

治淋痛方:

滑石(四两) 贝子(七牧,烧碎) 茯苓 白术 通草 芍药(各二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十日瘥。

又方:

葵子(五合) 茯苓 白术 当归(各二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取猪脂,酒服三合,日三,小儿服一合,腊月者。

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方:

通草 茯苓(各三两) 葶苈(二两)

右三味,治下筛,以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蒲黄 滑石(各等分)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便不利,膀胱胀,水气流肿方:

水上浮萍曝乾,为末,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便不通方:

滑石(三两) 葵子 榆白皮(各一两)

右三味,治下筛,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一升,以散二方寸匕和,分三服6,即通。

又方:

水四升,洗甑带取汁,煮葵子,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胡燕屎、豉各一合,和捣,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

又方:

发去垢烧末、葵子各一升,以饮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石首鱼头石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石槽塞灰土,井华水服之,日三。

又方:

鲤鱼齿烧灰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车前子末方寸匕,日三,服百日止。

治卒不得小便方:

吞鸡子白,取瘥。(葛氏云吞黄。)

又方:

车前草(一把) 桑白皮(半两)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之。

治妇人卒不得小便方:

杏仁二七枚,熬末,服之立下。

又方:

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立通,血出者四五度服之。

治黄疸后小便淋沥方:

猪肾(一具,切) 茯苓(一斤) 瞿麦(六两) 车前根(切,二斗7) 黄芩(三两) 椒目(三合,绵裹) 泽泻 地肤子(各四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车前,取一斗六升,去滓下猪肾,煮取一斗三升,去肾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气淋方:

水三升煮船底苔如鸭子大,取二升,顿服。

又方:

水三升,煮豉一升,一沸去滓,内盐一合,顿服。亦可单煮豉汁服之。

又方:

水一斗,煮比轮钱三百文,取三升,温服之。

又方:

捣葵子末,汤服方寸匕。

又方:

空腹单茹蜀葵一满口。

又方:

熬盐热熨小腹,冷复易,亦治小便血。(《肘后方》治小便不通。)

灸法:

脐中著盐,灸三壮。(葛氏云治小便不通。)

灸关元五十壮。又灸侠玉泉相去一寸半三十壮。

治石淋方:

右用车前子二升,绢袋盛,水九升,煮取三升,先经宿不得食,平旦空腹顿服之,石即出,(《备急方》云治热淋。)

又方:

取浮石使满一手许,治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石出。(亦治嗽,淳酒煮之。)

又方:

桃胶枣许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当下石子如豆卵,石尽止。(亦治小便出血。)

灸法:

石淋,脐下三十六种病,不得小便,灸关元三十壮。

又,灸气门三十壮。

又,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

治膏淋方:

右捣葎草汁二升,酢二合和,空腹顿服之,当尿如小豆汁也。又浓煮汁饮,亦治淋沥。(苏澄用疗尿血。)

治五劳七伤,八风十二痹,劳结为血淋,热结为肉淋,小便不通,茎中及小腹痛,不可忍者方:

滑石 桂心 冬葵子 王不留行 通草 车前子(各二分) 甘遂(一分) 石韦(四分)

右八味,治下筛,以麻子饮五合和,服方寸匕,日三,尿沙石出。一方加榆白皮三分。

灸法:

劳淋,灸足太阴百壮,在内踝上三寸,三报之。

治热淋方:

大枣(二七枚) 葵根(切,一升,冬用子,夏用苗)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热加黄芩一两,出难加滑石二两末,血者加茜根三两,痛者加芍药二两。加药,亦加水也。

又方:

白茆根切四斤,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服一升,日三夜二。

又方:

常煮冬葵根作饮服之。

治血淋,小便碜痛方:

鸡苏(二两) 通草 滑石(各五两) 竹叶(一把) 生地黄(半斤) 小蓟根(一两)

右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温服。

石韦散,治血淋方:

石韦 当归 蒲黄 芍药

右四味,各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以水五升,煮生大麻根十枚,取二升,顿服。(亦治小便出血。)

又方:以水四升,煮大豆叶一把,取二升,顿服。

又方:

以水三升,煮葵子一升取汁,日三服。亦治虚劳尿血。

灸法:

血淋,灸丹田随年壮。又灸伏留8 五十壮,一云随年壮。

五淋不得小便,灸悬泉十四壮,穴在内踝前一寸斜行小脉上,是中封之别名。

五淋,灸大敦三十壮。

卒淋,灸外踝尖七壮。

淋病,九部诸疾,灸足太阳五十壮。

淋病不得小便,阴上9痛,灸足太冲五十壮。

腹中满,小便数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灸二七壮,小儿以意减之。

治遗尿,小便涩方:

牡蛎 鹿茸(各四两) 桑耳(三两,《古今录验》无) 阿胶(二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日二。

又方:

防己 葵子 防风(各二两10

右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散服亦佳。

治小便失禁方:

以水三升煮鸡肠,取一升,分三服。

治失禁出不自觉方:

右用豆酱汁和灶突墨如豆大,内尿孔中。(《范汪》云治胞转,亦治小儿。)

治尿床方:

以取羊肚系盛水令满,线缚两头,熟煮即开,取中水顿服,立瘥。

又方:

取鸡肶胵一具并肠,烧末,酒服,男雌女雄。

又方:

取羊胞盛水满中,炭火烧之尽,肉11空腹食,不过四五度瘥。

又方:

以新炊热饭一盏,泻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知,良。

灸法:

遗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阴陵泉随年壮。

遗尿,灸遗道,侠玉泉五寸;又灸阳陵泉;又灸足阳明,各随年壮。

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壮。又灸行间七壮。

尿床,垂两手两髀上,尽指头上有陷处,灸七壮。又,灸脐下横纹七壮。

尿血第三 

治房劳伤中尿血方:

牡蛎 桂心 黄芩 车前子(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日三服。

治小便血方:

生地黄(八两) 柏叶(一把) 黄芩 阿胶(各二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分三服。一方加甘草二两。

又方:

菟丝子 蒲黄 白芷 荆实 干地黄 酸枣(《小品》作败酱) 芎藭 葵子 当归 茯苓(各等分)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稍加至十丸。

又方:

戎盐(六分) 甘草 蒲黄 鹿角胶 芍药(各二两) 矾石(三两) 大枣(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胡麻三升,捣细末,以东流水二升渍一宿,平旦绞去滓,煮两沸,顿服。

又方:

龙骨为细末,温水服方寸匕,日五六服。(张文仲云酒服。)

又方:

酒三升,煮蜀当归四两,取一升,顿服。

又方:

捣荆叶取汁,酒服二合。

又方:

煮车前根、叶、子,多饮佳。

又方:

酒服乱发灰。(苏澄用水服。)

又方:

酒服葵茎灰方寸匕,日三。

又方:

刮滑石末,水和,傅绕小腹及阴际佳。(葛氏云治小便不通。)

又方:

豉二升、酒四升,煮取一升,顿服。

水肿第四 论 证 方 灸法

论曰:大凡水病难治,瘥后特须慎於口味。又复病水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难愈也。代有医者,随逐时情,意在财物,不本性命,病人欲食肉,於贵胜之处,劝令食羊头蹄肉,如此者,未见有一愈者。又此病百脉之中,气水俱实,治者皆欲令泻之使虚,羊头蹄极补,哪得瘳愈?所以治水药,多用葶苈子等诸药。《本草》云:葶苈久服,令人大虚。故水病非久虚,不得绝其根本。又有蛊胀,但腹满不肿;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大。有医者不善诊候,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或但见胀满,皆以水药,如此者,仲景所云愚医杀之。今录忌如左。(其治蛊方俱在杂方篇,见第七十四卷中。)

丧孝 产乳 音乐 房室 喧戏 一切鱼 一切肉 一切生冷 酢滑 蒜 粘食米豆油腻

右以前并禁不得食之12,及不得用心,其不禁者,并具本方之下。其房室等,犹三年慎之,永不复发。不尔者,虽瘥复发,复发不可更治也。古方有十水丸,历验多利大便而不利小便,所以不能述录也。

黄帝问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何以别之?岐伯曰:水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肿(《灵枢》、《太素》作微痈),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仍大,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肤胀何以候之?肤胀者,寒气客於皮肤之间,壳壳然而坚(《太素》、《外台》 作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陷(《太素》作胁)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如何?鼓胀者,腹胀,身肿大,大与肤胀等,其色苍黄,腹脉起,此其候也。

肠覃如何?肠覃者,寒气客於肠外,与胃(《太素》作卫)气相薄,正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瘕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始也如鸡卵,稍以益大,及其成也,若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月,按之即坚,推之则移,月事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如何?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气客於子门,子宫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於女子,可导而下之。

曰:肤胀、鼓胀可刺耶?曰:先泻其腹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脉。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其人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要略》、《巢源13》作如故),不满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脉经》作痛),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体发热,胸满,四肢头面并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心水者,其人身体重(一作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大肿;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转侧,而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也;肺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小便难,时时鸭溏;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足为逆冷,其面反瘦。师曰:治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即愈。

问曰:有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何故?师云: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一作满月当愈)。

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不即治之,须臾身体稍肿,腹中尽胀,按之随手起,水为已成,犹可治也。此病皆从虚损所致。

大病或下利后,妇人产后饮水不即消,三焦决漏,小便不利,仍相结,渐渐生聚,遂流诸经络故也。

水有十种,不可治者有五:第一,唇黑伤肝;第二,缺盆平伤心;第三,脐出伤脾;第四,背平伤肺;第五,足下平满伤肾。此五伤,必不可治。

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大忌之。

中军侯黑圆,治胆玄水,先从头面至脚肿,头眩痛,身虚热,名曰玄水,体肿,大小便涩,宜此方。(方见第五十八卷中。)

治小肠水,小腹满,暴肿,口苦干燥方:

右用巴豆三十枚,和皮㕮咀,水五升,煮取三升,绵内汁中,拭肿上,随手可减,日五六拭,莫近目及阴。(《集验》治身暴肿如吹。)

治大肠水,乍虚乍实,上下来去方:

赤小豆(五升) 桑白皮(切,二升) 鲤鱼(四斤) 白术(八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三斗,煮鱼取烂,勿用盐,去鱼,尽食,并取汁四升许,细细饮下。

又方:

羊肉(一斤) 当陆(切,一升)

右二味,以水二斗,先煮当陆令烂,去滓,后内羊肉及葱、豉、酢,一如臛法。(《肘后》云治卒肿满,身面浮大。)

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肿方:

桑白皮 谷白皮 泽漆叶(各三升) 大豆(五升) 防己 射干 白术(各四两)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内好酒三升,更煮取五升,日二夜一,余者次日更服。(《集验方》无泽漆、防己、射干,只四味。)

又方:

桑白皮(六两) 射干 黄芩 茯苓 白术(各四两) 泽泻(三两) 防己(二两) 大豆(三升) 泽漆(切,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五斗,煮大豆,取三斗,去豆澄清,取一斗,下药,煮取三升,空腹分三服。

治胃水,四肢肿,腹满方:

猪肾(一具) 茯苓(四两) 防己 橘皮 玄参 黄芩 杏仁 泽泻(一作泽漆) 桑白皮(各二两) 猪苓 白术(各三两) 大豆(三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八升,煮猪肾、大豆、泽泻、桑白皮取一斗,澄清,去滓内余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咳,加五味子三两,凡服三剂,间五日一剂,常用有效。

有人患气急渍久不瘥,遂成水肿,如此者众,诸皮中浮水攻面目,身体从腰以上肿,皆以此汤发汗,悉愈方: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内甘草,取三升,分三服,取汗愈,慎风冷等。

治面肿,小便涩,心腹胀满方:

茯苓 杏仁(各八分) 橘皮 防己 葶苈(各五分) 苏子(三合)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小豆,服十丸,以桑白皮汤送下,日二,加至三十丸。

治面目手足有微肿,常不能好者方:

以楮叶切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内米煮作粥,食如常,食勿绝。冬则预取叶乾之,准法作粥,周年永瘥,慎生冷一切食物。

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牛黄(二分) 椒目(三分) 昆布 海藻(各十分) 牵牛子 桂心(各八分) 葶苈子(六分)

右七味,为末,别捣葶苈如膏,合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为度,大良。正观九年,汉阳王患水,医所不治,余处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瘥后有他犯,因尔殂矣。计此即是神方。(《崔氏》 云蜜和为丸,蜜汤服。)

有人患水肿,腹大,其坚如石,四肢细,小劳苦足胫肿,小饮食便气急,此终身疾,服利下药,不瘥者,宜服此药,将以微除风湿,利小便,消水谷,岁久服之,乃可得力,瘥后可常服方:

鬼箭羽 丹参 白术 独活(各五两) 秦艽 猪苓(各三两) 知母 海藻 茯苓 桂心(各二两)

右十味,㕮咀,以酒三斗,浸五日,服五合,日三,任性量力渐加之。

治水肿,利小便,酒客虚热,当风饮冷水,腹肿,阴胀满方:

当陆(四两) 甘遂(一两) 芒硝 芫花 吴茱萸(各14二两)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一方有大黄、荛花各二两,无茱萸,加麝香、猪苓各一两。

大豆散,治久水,腹肚大如鼓者方:

乌豆一斗,熬令香,勿令大熟,去皮,为细末,筛下,饧粥皆得服之,初服一合,稍加之。若初服多后即嫌臭,服尽更作,取瘥止,不得食肥腻,渴则饮羹汁,慎酒、肉、猪、鸡、鱼、生冷、酢滑、房室,得食浆粥、牛羊兔鹿肉。此据大饥渴时食之,可忍亦勿食也。此病难治,虽诸大药丸散汤膏,当时暂瘥,过后复发,惟此散瘥后不发,终身服之,终身不发矣。其所禁食物,常须少啖,莫随意咸物诸杂食等。

又方:

葶苈末 苍耳子灰(各二十匕)

右二味,水调和服之,日二。

又方:

椒目水沉者,取熬捣如膏,酒服方寸匕。

又方:

水煮马篼零服之。

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方:

莨菪子(一升) 羖羊肺(一具,青羊亦佳)

右二味,先洗羊肺,汤微渫之,薄切,曝乾,作末;以三年大酢,渍莨菪子一晬时,出熬令变色,熟捣如泥;和肺末,蜜合捣三千杵,为丸如梧子大。食后一食久,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以喉中乾、口粘、浪语为候,数日小便大利佳。山连疗韦司业得瘥,司业侄云表所送,云数用神验。

麦门冬饮方:

麦门冬(二十五枚) 米(二十五粒)

右二味,以水一升,和煮米熟,去滓,以下前件丸药,逐服作用之。

徐王煮散,治水肿,利小便方:

牛角䚡 防己 羌活 人参 丹参 牛膝 升麻 防风 秦艽 生姜(屑) 谷皮 紫菀 杏仁 附子 石斛(各三两) 桑白皮(六两) 橘皮(二两15) 白术 泽泻 茯苓 郁李仁 猪苓 黄连(各一两)

右二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一升五合,煮三寸匕,取一升,顿服,日再。不能者,但一服。二三月以前可服,主利多而小便涩者,用之大验。

褚澄汉防己散,治水肿上气方:

汉防己 泽漆叶 石韦 泽泻(各五两16) 桑根白皮 白术 丹参 赤茯苓 橘皮 通草(各三两) 生姜(十两) 郁李仁(五合)

右十二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一升半,煮三方寸匕,取八合,去滓。顿服,日三,取小便利为度。

茯苓圆,治水肿,甄权为安康公处者方:

茯苓 白术 椒目(各四分) 木防己 葶苈 泽泻(各五分) 甘遂(十二分17)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心(各二分) 芒硝(七分,别研)

右十二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蜜汤下五丸,日一,稍加,以知为度。

治水肿利小便方:

大黄 白术(一作葶苈) 木防己(各等分)

右三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下十丸,利小便为度,不知加之。

又方:

牵牛子末,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为度。

又方:

葶苈(四两,生用) 桂心(一两)

右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下七丸,日二,以知为度。

又方:

郁李仁(末) 面(各一升)

右二味,和作饼子七枚,烧熟。空腹热食四枚,不知加一枚,以至七枚。

又方:

水银(三两,煮三日三夜) 葶苈子 椒目(各一升) 衣鱼(二七枚) 水萍 瓜蒂 滑石(各二两18) 芒硝(五两19

右八味,捣葶苈令细,下水银更捣,令不见水银止,别捣椒目令细,捣瓜蒂、水萍,下筛,合和余药,以蜜和,更捣三万杵成丸。初服一丸如梧子,次服二丸,次服三丸,次服四丸,次服五丸,次服六丸,至七日,还从一丸起,次服二丸,如是,每至六丸,还从一丸起。始服药,当咽喉上有疬子肿起,颊车肿满,齿龈皆肿,唾碎血出,勿怪也,不经三五日即消,所苦皆瘥,以上服药,若下多,停药以止利,药至五下止。

病未瘥更服,病瘥止。此治诸体肉肥厚,按之不陷,甚者臂粗,著衣袖不受,及十种大水医不治者,悉主之,神验。(《深师》、《集验》、陶氏、《古今录验》 无衣鱼、水萍、瓜蒂、滑石。)

泽漆汤,治水气,通身浮肿,四肢无力,或从消渴,或从黄疸、支饮,内虚不足,荣卫不通,气不消化,实皮肤中,喘息不安,腹中响胀满,眼目不得视方:

泽漆根(十两) 鲤鱼(五斤) 生姜(八两) 赤小豆(二升) 茯苓(三两) 人参 甘草 麦门冬(各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鱼及豆,减七升,去之内药,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三合20。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还从一合始,大利便止。若无鲤鱼,鲖鱼亦可用。若水甚不得卧,卧不得转侧,加泽漆一斤;渴,加栝蒌根二两;咳嗽,加紫菀二两、细辛一两、款冬花一合、桂心三两,增鱼汁二升。(《胡洽》无小豆、麦门冬,有泽泻五两、杏仁一两。《古今录验》无小豆,治水在五脏,令人咳逆喘上气,腹大而响,两脚肿,目下有卧蚕状,微渴,不得安卧,气奔短气,有顷乃复,小便难,少而数,肺病,胸满隐痛,宜利小便,水气迫肺,翕翕寒热。)

猪苓散,治虚满,通身肿,利三焦,通水道方:

猪苓 葶苈 人参 玄参 五味子 防风 泽泻 桂心 狼毒 椒目 白术 干姜 大戟 甘草(各二两) 苁蓉(二两半) 女曲(三合) 赤小豆(二合)

右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一钱匕,以小便利为度。

治水气,通身洪肿,百药治不瘥,待死者方:

大麻子(皆取新肥者佳) 赤小豆(不得一粒杂,各一石)

右二味,皆以新精者,净拣择,以水淘洗,曝乾,蒸麻子使熟,更曝令乾,贮净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令黄香,只宜缓火,勿令焦,极细作末,以水五升搦取汁令尽,净密器盛贮。明旦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净淘浸,至旦乾漉去水,以新水煮豆,未及好熟,即漉出令乾,内麻子汁中,煮令大烂熟为佳,空腹恣食,日三服,当小心闷,少时即止。五日后小便数,或赤而唾粘、口干,不足怪之。服讫,常须微行21,未得即卧,十日后针灸三里、绝骨下气,不尔气不泄,尽服药。后五日逆不可下者,取大鲤鱼一头先死者,去鳞尾等,以汤脱去滑,净洗、开肚、去脏,以上件麻汁和小豆,完煮令熟作羹,葱、豉、橘皮、生姜、紫苏调和食之,始终一切断盐。渴即饮麻汁,秋冬暖饮,春夏冷饮。常食不得至饱,止得免饥而已。慎房室、瞋恚、大语、高声、酒面、油醋、生冷、菜茹、一切鱼肉、盐酱、五辛。治十十瘥,神验。并治一切气病,服者皆瘥,凡作一月日服之。麻子熟时多收,新瓮贮,拟施人也。

又方22

吴茱萸 荜拨 昆布 杏仁 葶苈(各等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气急服五丸,勿令饱食,食讫饱闷气急,服之即散。

苦瓠丸,主大水,头面遍身大肿、胀满方:

苦瓠白穰实,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至午当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内慎口味也。苦瓠须好,无厌翳,细理,研净者,不尔有毒,不堪用。(《崔氏》用子作馄饨,服二七枚,若恐虚者,牛乳服之,如此隔日作服,渐加至三七枚,以小便利为度,小便若太多,即一二日停。)

治水通身肿方:

煎猪椒枝叶如饧,空腹服一匕,日三。痒,以汁洗之。

又方:

苦瓠膜(二分) 葶苈子(五分)

右二味,合捣为丸,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

又方:

煎人尿令可丸,服如小豆大,日三。

又方23

葶苈 桃仁(各等分)

右二味,皆熬,合捣为丸服之,利小便。一方用杏仁。

又方:

大枣肉七枚,苦瓠膜如枣核大,捣丸,一服三丸,如行十五里久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

又方:

捣生葶苈子,酢和服,以小便数为度。

又方:

烧姜石令赤,内黑牛尿中令热,服一升,日一。

又方:

单服牛尿大良。凡病水,服无不瘥,服法先从少起,得下为度。

又方:

灸足第二趾上一寸,随年壮。又,灸两手大指缝头七壮。

麻黄煎,治风水,通身肿欲裂,利小便方:

麻黄 茯苓 泽泻(各四两) 防风 泽漆 白术(各五两) 杏仁 大戟 清酒(各一升) 黄耆 猪苓(各三两) 独活(八两) 大豆(二升,水七升,煮取一升)

右十三味,㕮咀,以豆汁、酒及水一斗合煮,取六升,分六七服,一日一夜令尽,当小便极利为度。

大豆汤24,治风水,通身大肿,眼合不得开,短气欲绝方:

大豆 杏仁 清酒(各一升) 麻黄 木防己 防风 猪苓(各四两) 泽泻 黄耆 乌头(各三两) 生姜(七两) 半夏(六两) 茯苓 白术(各五两) 甘遂 甘草(各二两)

右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豆,取一斗,去豆,内药及酒合煮,取七升。分七服,日四夜三,得小便快利为度,肿消停药,不必尽剂。若不利小便者,加生大戟一升、葶苈二两,无不快利,万不失一。(《深师方》无猪苓、泽泻、乌头、半夏、甘遂。)

治风水肿方:

大豆(三升) 茯苓 白术 防风 橘皮 半夏 生姜(各五两) 鳖甲 当归 防己 麻黄 猪苓(各三两) 大戟(一两) 葵子(一升) 桑白皮(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内前药)

右十五味,㕮咀,内前汁中,煮取五升。每服八合,日三,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麻子汤,治遍身流肿方:

麻子(五升) 赤小豆(三升) 当陆(一斤) 防风(三两) 附子(一两)

右五味,㕮咀,先捣麻子令熟,以水三斗煮麻子,取一斗三升,去滓,内药及豆,煮取四升,去滓,食豆饮汁。

大豆煎,治男子、女人新久肿,得暴恶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方:

右用大豆一斗,净择,以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澄清,内釜中,以一斗半美酒内中更煎,取九升,宿勿食,平旦服三升,温覆取汗,两食顷当下,去风气肿退,慎风冷,十日平复。除日合服佳,苦急不可待,逐急合服。肿不尽退,加之,肿瘥更服三升。若十分瘥,勿服。病中亦可任性饮之,使酒气相接。(《肘后》云:肿瘥后渴,慎勿多饮。)

又方:

楮皮枝叶一大束,切,煮取汁,随多少酿酒,但饮醉为佳,不过三四日肿少退,瘥后可常服之。一方用猪椒皮枝叶。

又方:

鲤鱼长一尺五寸,以尿淹渍一宿,平旦以木篦从口贯至尾,微火炙令微熟,去皮,宿勿食,空腹顿服之。不能者分再服,勿与盐。

摩膏治表,凡肿病,须百方内外攻之,不可一概方:

生当陆(一斤) 猪膏(一斤,煎可得二斗25

右二味,和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并涂,以纸覆上,燥辄傅之,不过三日瘥。

麝香散,治妇人短气虚羸,遍身浮肿,皮肤急,人所稀见方:

麝香(三铢) 雄黄(六铢) 芫花 甘遂(各二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钱五匕,老小以意增减。亦可为丸,如小豆大,强者服七丸。(《小品》 无雄黄。《深师》以蜜丸如大豆,服二丸,日三,治三焦决满,水在胸外,名曰水病,腹浊26大,在腹表用大麝香丸。《华佗方》、《肘后》有人参二分,为丸服。)

治虚劳浮肿方:

右灸太冲百壮,又灸肾输。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四竟

1.淋闭方:原缺,据本书文例补。

2.热结: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以:影宋刻本作“冷”。

4.各二雨:此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分三服:影宋刻本作“分五服”。

6.分三服:影宋刻本作“分二服”。

7.二斗:影宋刻本作“三升”。

8.伏留:影宋刻本作“复溜”。

9.上: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0.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1.肉:疑作“旦”。

12.之:原作“不”据影宋刻本改。

13.源:原作“酒”据影宋刻本改。

14.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6.各五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7.十二分:影宋刻本作“十一分”。

18.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9.五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20.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21.常须微行:原作“常以小便利为佳”,据影宋刻本改。此下“未得即卧”至“拟施人也”凡七十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2.又方:此下四方凡二百二十五字全文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3.又方:此下二十八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24.大豆扬:原作“大豆散”,据影宋刻本及文义改。

25.二斗:影宋刻本作“二升”。

26.浊:影宋刻本作“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