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痰饮第六 论 方 灸法
论曰:夫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过多,水行归於四肢,当汗出而汗不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1如肿,谓之支饮。
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於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於肾,心下悸。
夫病人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嗽转甚,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疭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其脉沉者,有留饮也。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病人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
病痰饮者,当用温药和之。
小半夏汤,病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者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
右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内桂心四两;若腹满痛,内当归三两。羸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参二两。(仲景无橘皮、人参。)
又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汤,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方:
甘草(二两) 桂心 白术(各三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宿渍,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当利。
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方见咳嗽篇中。)
小青龙汤,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方见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龙汤。
木防己汤,膈间有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用此方:
木防己(三两) 桂心(二两) 人参(四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发则复与。若不愈,去石膏,加茯苓四两、芒硝三合,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硝令烊,分二服。微下利即愈。一方不加茯苓。
厚朴大黄汤,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饮过度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胸中本有支饮。支饮胸满主之之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
右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温服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支饮不得息方。(见肺痈篇中。)
小半夏加茯苓汤,呕家不渴,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又有先渴却呕者,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方:
半夏(一升) 茯苓(三两) 生姜(半斤)
右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再服,温服之。(《胡洽》不用茯苓,用桂心四两。)
五苓散,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此方主之。(方见前第九卷中。)
椒目圆,腹满口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方主之:
椒目 木防己 大黄(各三两2) 葶苈(二两)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数丸3,日三,后稍增,口中有津液止。渴者加芒硝半两。
甘遂半夏汤,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于疾快4,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以此方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水一升,煮取半斤) 芍药(三枚) 甘草(一枚如指大,水一升,煮取半升)
右四味,以蜜半升,内二药汁,合得一升半,煎取八合,顿服之。
大茯苓汤,主胸中结痰饮澼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当归 橘皮 附子(各二两) 生姜 半夏 桂心(各四两) 细辛(四两,一作人参)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服三剂良。
茯苓汤,治胸膈痰满方: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若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此方与前卷呕吐篇方相重,分两、加减法不同。)
大半夏汤,治痰冷澼饮,胸膈中不理方:
半夏(一升) 白术(三两) 生姜(八两) 茯苓 人参 桂心 甘草 附子(各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半夏汤,治痰饮澼气吞酸方:
半夏 吴茱萸(各三两) 生姜(六两) 附子(一枚)
右四味5,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老小各半,日三。
乾枣汤,治肿及支满澼饮方:
大枣(十枚) 大戟 大黄 黄芩 甘草 甘遂(各一两) 芫花 荛花(各半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度。
当归汤,治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方:
当归 人参 桂心 黄芩 甘草 芍药 芒硝(各二两) 大黄(四两) 生姜 泽泻(各三两)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痰饮,饮食不消,乾呕方:
人参 旋复花 橘皮 细辛(各一两) 泽泻 白术 杏仁 枳实(各二两) 茯苓 柴胡 生姜 半夏 芍药(各三两)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
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方:
槟榔(十二枚) 生姜 杏仁 白术(各四两) 半夏(八两) 茯苓(五两) 橘皮(三两)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吴茱萸汤,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茱萸(三两) 半夏(四两) 桂心 人参(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五两6) 大枣(二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 生姜(各五两) 芍药(三两) 茯苓(四两) 旋复花 细辛 橘皮 桂心 人参 甘草 桔梗(各二两)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术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干地黄。
治冷热久澼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 生姜 茯苓 半夏(各四两) 甘草 枳实 白术(各三两) 桂心(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汤,治胸中久寒澼实,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饮食减少无味,或寒热身重,外不欲起方:
前胡 人参 当归 甘草 半夏(各三两) 大黄 防风 麦门冬 吴茱萸 黄芩(各一两) 生姜(四两) 杏仁(四十枚)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方》云:若胁下满,加大枣十二枚。此利水亦佳7。)
旋复花汤,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
旋复花 细辛 前胡 甘草 茯苓(各二两) 生姜(八两) 桂心(四两) 半夏(一升) 乌头(五枚8)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姜椒汤,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方:
姜汁(七合) 蜀椒(三合) 桂心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橘皮 桔梗 茯苓(各二两) 半夏(三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姜汁,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三剂佳。若欲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汤及进黄耆丸佳。(一方不用甘草。)
姜附汤,治痰冷澼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方:
生姜(八两) 附子(四两,生用,四破)
右二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亦主卒风。
撩膈散,治心上结痰饮实,寒冷心闷方: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七枚) 人参 甘草(各一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诸黄。
断膈汤,治胸中痰澼方:
恒山(三两) 甘草 松萝(各一两) 瓜蒂(二十一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酒各一升半,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后服渐减之。得快吐后,须服半夏汤。(半夏汤方见前篇。)
松萝汤,治胸中痰,积热皆除方:
松萝(二两) 乌梅 栀子(各十四枚) 甘草(一两) 恒山(三两)
右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浸一宿,平旦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顿服之,亦可分二服。一服得快吐,即止。
杜蘅汤,主吐百病方:
杜蘅 松萝(各三两) 瓜丁(三七枚)
右三味,㕮咀,以酒一升二合9 渍二宿,去滓,分二服。若一服即吐者,止;未吐者更服,相去如行十里久,令药力尽,服一升稀糜即定。老小用之亦佳。
蜜煎,主寒热方:
蜜(五合) 恒山 甘草(各二两10)
右三味,取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内蜜五合。温服七合,吐即止;不吐更服七合。勿与冷水。(一方用甘草半两。)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
右二味,调和,平旦顿服,须臾猥猥然欲吐,擿之。若意中不尽,明旦更服。无不大呕,安稳。
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痛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方: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擿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
葱白汤,治冷热膈痰11,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者方:
葱白(二七茎) 桃叶(一把,一作枇杷叶) 真珠 恒山 乌头 甘草(各半两)
右六味,㕮咀,以水、酒各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珠,每服一升,吐即止。
大五饮圆,主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由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方:
苁蓉 远志 苦参 藜芦 乌贼骨 白术 甘遂 大黄 石膏 栝蒌根 桔梗 半夏 紫菀 前胡 五味子 芒硝 桂心 芫花 当归 人参 贝母 茯苓 芍药 大戟 葶苈 黄芩(各一两) 甘草 恒山 薯蓣 厚朴 细辛 附子(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
右三十三味,为末,蜜和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为度。
旋复花圆,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乾呕,大小便或涩或利,腹中动摇作水声,腹内热,口干,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方:
旋复花 桂心 枳实 人参(各五两12) 甘遂(三分) 吴茱萸 细辛 大黄 黄芩 葶苈 厚朴 芫花 橘皮(各四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狼毒 乌头 礜石(各八分)
右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后加,以知为度。(《延年方》无白术、狼毒、乌头、礜石、细辛、黄芩、厚朴、吴茱萸、芫花、橘皮、甘遂,有皂荚、附子各二分,蜀椒、防葵、杏仁各三两,干地黄四分。)
中军侯黑圆,治澼饮停结,满闷目暗方。(黑又作里。)
芫花(三两) 巴豆(八分) 杏仁(五分) 桂心 桔梗(各四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胡豆。每日服三丸,稍增,得快下止。
顺流紫圆,治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澼,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塞方:
石膏(五分) 代赭 乌贼骨 半夏(各三分) 桂心(四分) 巴豆(七枚)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平旦服一丸,加至二丸。(《胡洽》有藜芦、苁蓉、当归各三分。《范汪方》无石膏、半夏,有当归一分,茯苓三分,苁蓉二分,藜芦五分。)
治停痰澼饮,结在两胁,腹满羸瘦,不能饮食,食不消,喜唾,乾呕,大小便或涩或利方:
旋复花 大黄 附子 茯苓 椒目 桂心 芫花 狼毒 干姜 芍药 枳实 细辛(各八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下三丸,日三服,后渐增。
治风气膈上痰饮方:
不开口苦瓠,汤煮三五沸,以物裹,熨心膈上。
治结积留饮澼囊,胸满,饮食不消方:
灸通谷五十壮。
九虫第七 论 方
论曰:人腹中有尸虫,此物与人俱生,而为人大害。尸虫之形,状似大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乃有头尾,皆长三寸。又有九虫,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日肉虫,状如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状。伏虫,则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则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胃逆喜哕。弱虫又名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肠之间,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痍,即生诸痈、疽、癣、瘘、瘑、疥、齲。虫无所不为,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类妇人常多。其虫凶恶,人之极患也,常以白筵草沐浴佳,根叶皆可用,既是香草,且是尸虫所畏也。
论曰:凡欲服补药及治诸病,皆须去诸虫并痰饮宿澼,醒醒除尽,方可服补药,不尔,必不得药力。
治肝劳,生长虫在肝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13方:
蜡 吴茱萸东行根皮(各二两) 干漆(四两) 鸡子(五枚,去黄) 粳米粉(半斤)
右五味,捣茱萸皮为末,和药,铜器中煎可丸,如小豆大。宿勿食,平旦饮服一百丸,小儿五十丸,虫当烂出。(《集验方》无茱萸根,名鸡子丸。)
治心劳热伤心,有长虫,名曰蛊,长一尺,贯心为病方:
雷丸 橘皮 桃仁(一作桃皮) 石蚕(各五分) 狼牙(六分) 贯众(二枚) 僵蚕(三七枚) 吴茱萸根皮(七分14) 芜荑 青葙 干漆(各四分) 乱发(如鸡子大,烧)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空腹苦酒15下七丸,加至二七丸,日二服。一方无石蚕。
治脾劳热,有白虫在脾中为病,令人好呕,下虫方:
大麻子(八升) 东引吴茱萸根(大者,一尺) 橘皮(二两)
右三味,㕮咀,以水煎,临时量服。凡合,禁声,勿语道作药,虫当闻便不下,切忌之。
治肺劳热,生虫在肺为病方:
狼牙(三两) 东行桑根白皮(切,一升) 东行吴茱萸根白皮(五合)
右三味,㕮咀,以酒七升,煮取一升,平旦顿服之。
治肾劳热,四肢肿急,蛲虫状如菜虫,在肾中为病方:
芜荑 胡粉 槐皮(各一两) 干漆(二两) 贯众(三枚) 杏仁(四十枚) 吴茱萸(五十枚)
右七味,治下筛。平旦井花水服方寸匕,加至一匕半,瘥止。
治蛲虫方:
以好盐末二两,苦酒半升,合铜器中煮数沸。宿不食,空心顿服之。
又方:
真珠(二两) 乱发(如鸡子大,烧末)
右二味,治下筛,以苦酒调。旦起顿服之。(《肘后方》用治三虫。)
蘼芜圆,治少小有蛔虫,结在腹中,数发腹痛,微下白汁,吐闷,寒热,饮食不生肌,皮肉痿黄,四肢不相胜举方:
蘼芜 贯众 雷丸 山茱萸 天门冬 狼牙(各八分) 雚芦 甘菊花(各四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三岁饮服五丸,五岁以上,以意加之,渐至十丸。加雚芦六分,名雚芦丸,治老小及妇人等万病,腹内冷热不通,急满痛,胸膈坚满,手足烦热,上气不得饮食,身体气肿,腰脚不遂,腹内状如水鸡鸣,妇人月经不调,无所不治。
治蛔虫方:
雚芦末,以饮臛和,服方寸匕,不觉加之。(《备急》以治蛲虫。)
治热患有蛔虫懊憹方:
雚芦(十分) 干漆 扁竹(各二分)
右三味,治下筛。米饮和一16合服之,日三。
治蛔虫在胃中,渐渐羸人方:
醇酒 好漆(《外台》作好盐) 白蜜(各一升)
右三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令可丸,如桃核一枚,温酒中,宿勿食,旦服之,虫必下,未下更服。(《外台》治蛲虫。)
又方:
取楝实,淳苦酒中浸再宿17,用绵裹,内谷道中,入三寸,一日易之。(《集验方》用治长虫。)
治蛔虫攻心腹痛方:
剉薏苡根二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先食服之,虫即死出。
又方:
鹤虱,苦酒空腹服方寸匕,佳。
又方:
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烧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即瘥。
治寸白虫方:
吴茱萸细根(一把,熟捣) 大麻子(三升,熬,捣末)
右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平旦顿服,至巳时,与好食令饱,须臾虫出。不瘥,明旦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肘后》治三虫,以酒渍取汁服。)
又方:
芜荑(六分) 狼牙(四分) 白敛(二分)
右三味,治下筛,以苦酒二合和一宿,次早空腹服之。
又方:
胡麻(一升) 胡粉(一两)
右二味,为末,明旦空腹,以猪肉臛汁啖尽即瘥。
又方:
榧子四十九枚,去皮,以月上旬平旦空腹服七枚,七日服尽,虫消成水,永瘥。
又方:
取吴茱萸北阴根,乾去土,切一升,以酒一升浸一宿,平旦分二服。凡茱萸皆用细根,东引北阴者良,若如指以上大,不任用。
又方:
用石榴根如茱萸法,亦可水煮。
又方:
研大麻取汁五升,分五服。(亦治小儿蛔虫。)
又方:
以好麻油二升,煎令熟,内葱白三寸,葱白黑便熟,冷,顿服之。
又方:
熬饧令十分燥,作末,以药方寸匕,内羊肉臛中服之。
又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宿勿食,平旦空腹顿服。(《肘后》云:卒大行中见,是腹中已多虫故也,宜速理之。)
又方:
槟榔二七枚,治下筛,以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内末,频服,暖卧,虫出。或不尽,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旦服之。
论曰:凡得伤寒及天行热病,腹中有热,又人食少,肠胃空虚,三虫行作求食,蚀人五脏及下部。若齿龈无色,舌上尽白,甚者唇里有疮,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当数看其上唇,内有疮,唾血,唇内如粟疮者,心内懊憹痛闷,此虫在上,蚀其五脏。下唇内生疮者,其人喜眠,此虫在下,蚀其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蚀虫药,不尔,䘌虫杀人。又曰:凡患湿䘌者,多是热病后,或久下不止,或有客热结在腹中,或易水土,温凉气著,多生此病。亦有乾䘌,不甚泄痢,而下部疮痒。不问乾湿,久则杀人。凡湿得冷而苦痢,单煮黄连及艾叶、苦参之属,皆可用之。若病人齿龈无色,舌上白者,或喜眠,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急治下部。不晓此者,但攻其上,不以下部为意,下部生虫,虫蚀其肛,肛烂见五脏便死,烧艾於竹筒熏之。
治伤寒䘌病方:
取生鸡子,小头叩出白,入漆一合,熟和搅令极调,当沫出,更内著壳中,仰吞之,食顷,或半日,乃吐下虫。剧者再服,虫尽热除病愈。
治湿䘌方:
黄连 生姜(各十两) 艾叶(八两) 苦参(四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久者服三剂。
懊憹散,治湿䘌疮烂,杀虫除䘌方:
扁竹(半两) 雚芦 雷丸 青葙 女青 桃仁(各三两)
右六味,治下筛。粥饮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亦酒服。
青葙散,治热病有䘌,下部生疮方:
青葙子(一两) 橘皮 萹竹(各二两) 雚芦(四两) 甘草(一分) 狼牙(三分)
右六味,治下筛,米饮和,每服一合,日三,不知18稍加之。(《小品》无甘草。)
姜蜜汤,治湿䘌方:
生姜汁(五合) 白蜜(三合) 黄连(三两)
右三味,以水二升,别煮黄连,取一升,去滓,内姜、蜜更煎,取一升二合。五岁儿平旦空腹服四合,日二。
治䘌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方:
阿胶 当归 青葙子(各二两) 艾叶(一把)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杏仁汤,治䘌方:
杏仁(五十枚) 苦酒(二升) 盐(一合)
右三味,和煮,取五合,顿19服之。小儿以意量服。
桃皮汤,治蛲虫、蛔虫及痔、䘌虫食下部生疮方:
桃皮 艾叶(各一两) 槐子(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半升。顿服之,良。
猪胆苦酒汤,治热病有䘌,上下攻移杀人方:
猪胆一具,苦酒半升,和之,火煎令沸,三上三下,药成放温。空腹饮三满口,虫死便愈。
治温病,下部有疮,虫蚀人五脏方:
雄黄 皂荚(各一分) 麝香 朱砂(各二分)
右四味,为末,蜜和捣万杵。初得病,酒服如梧子大一丸,日二。若下部有疮,取如梧子大,末,内下部,日二。
治下部生疮方:
浓煮桃皮煎如糖,以内下部;口中有疮,含之。
治湿䘌方:
取生姜,刮去皮,断理切之,极熟,研取汁一升半,又以水一升半,合和相得。平旦空腹服,仍削生姜二枚如茧大,以楸叶、苦桃叶数重裹讫,於炉灰火中烧令极热,内下部中食顷。若湿盛者,三旦作频服,无有不瘥。
又方:
青黛(二两) 黄连 黄檗 丁香(各一两) 麝香(二分)
右五味,治下筛。以小枣大内下部中,日一度。重者枣大,和车脂二三合,灌下部中,日二服。
雄黄兑散,治时气病䘌,下部生疮方:
雄黄(半两) 桃仁(一两) 青葙子 黄连 苦参(各三两)
右五味,为末,绵裹如枣核大,内下部。亦可枣汁服方寸匕,日三。
治病䘌虫方:
烧马蹄灰作末,以猪脂和,傅绵绳上,内下部中,日四五度。
治大孔虫痒方:
蒸大枣,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绵裹讫,宿内大孔中,明旦虫皆出。水银损肠,宜慎之。
治虫蚀下部方:
胡粉 雄黄
右二味,各等分,为末,著谷道中。亦治小儿。
治伤寒热病多睡,变成湿䘌,四肢烦疼,不得食方:
羊桃十斤,切,捣令熟,暖汤三斗,淹浸之。日正午时入中坐一炊久,不过三度瘥。
治热病蛄毒,令人喜寐,不知痛处,面赤如醉,下利脓血,当数视其人下部,大小之孔稷稷然(一云搜搜然)赤,则䘌疮者也,剧因杀人,见人肝肺,服药不瘥,可熏之之方:
以泥作小罂,令受一升,竹筒一枚如指大者,一头横穿入罂腹中,一头内人谷道中,浅入,可取熟艾如鸡子大,著罂中燃之,於罂口吹烟,令入人腹,艾尽乃止。大人可益艾,小儿减之。羸者不得多,多亦害人。日再熏,不过三作,虫则死下断。亦可末烧雄黄,如此熏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八竟
1.形:原作“人”,据影宋刻本改。
2.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3.数丸:影宋刻本作“一丸”。
4.利于疾快:影宋刻本作“利者反快”。
5.右四味:影宋刻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6.五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7.佳:原作“生”,据影宋刻本改。
8.五枚:影宋刻本作“三枚”。
9.一升二合:影宋刻本作“一升五合”。
10.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1.痰:原作“腋”,据影宋刻本改。
12.各五两:影宋刻本作“各五分”。
13.赤: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4.七分:影宋刻本作“十分”。
15.苦酒:影宋刻本作“饮若酒”。
16.一: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7.宿:原作“蜜”,据影宋刻本改。
18.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19.顿:原作“须”,据影宋刻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