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道德真经 >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五 宋鹤林彭耜纂集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也。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道也者,包括无外,万物资始,最深最奥,为庶品之根本,无有逃其术内者。颍滨苏辙曰:凡物之见于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

清源子刘骥曰:《西升经》云・・道深甚奥,虚无之渊,言道为万类之渊薮,无物不蕴藏也,莫神于天,道实覆之,莫富于地,道实载之。天地之大,尚不离于覆载之内,况其他乎。黄茂材曰:物生于三,三生于二,二生于一,一生于道,则道也者岂不为万物之奥乎。

程大昌曰:道之播而出也为有,有之又出也为形,形具而物有其质,及其在人则德仁义礼皆是物也,故物者道之边际,而道者万物之蕴奥也。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碧虚子陈景元曰:善人谓上士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炼质资神,固守妙本,以为长久之宝也。不善人谓下士也,下士闻道而大笑之,及其忤道悖德,履凶践祸,思欲反复元吉,咸仰道之所保庇也。

涑水司马光曰:守而用之,依于有道以自安。

颍滨苏辙曰:夫惟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

临川王安石曰:莫非道也,善人求之足以至于道,不善而求之,则足以免于罪。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小人虽不善,略知道亦能自保其身。黄茂材曰:道无善无不善,善人得之为宝,不善人得之可资以安。程大昌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反也,善人宝之,则不善人且将背而远之矣,而此之所宝,彼亦保之,其理何也,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于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释不善人之所保也。无言无行之夫,尚假甘美之言,自尊之行,可以夺众货之贾,可以升稠人之上,又况有道者乎。颍滨苏辙曰:盖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市于世,尊行之则可以加于人矣。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尽而性复,虽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

清源子刘骥曰:美言可以市,言市之所同知也。尊行可以加于人,言人之所能行也。所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黄茂材曰:经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言尊行,天下所谓善也,未足以语道。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驯马,不如坐进此道。

颍滨苏辙曰:立天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驯马之良而进之,不如进此道之多也。临川王安石曰:立天子,置三公,虽有合拱之璧,先乘驯马,足以迎贤者之来,而不如坐进此道而已。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日以驯马璧玉遍求贤俊,不如端居进道,则不召自来矣。

叶梦得曰:驯马贵矣,而先之以拱璧,世必以是为宝,非吾所谓宝也。清源子刘麟曰:立天子以化之,置三公以佐之,虽有拱璧之宝以先驯马之车,然出而治人也,不如坐进此道。

黄茂材曰:魏文侯闻田子方之言,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曰:吾所学者真土梗耳,夫魏真为我累耳。然则贵为天子,辅以三公,加之拱璧驯马之荣,不如坐进此道,亦可知矣。

程大昌曰:坐之为言,安其所而不佗,犹坐忘之坐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御注曰: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古之人所以求之于阴阳度数而未得者,求在外故也。悪者迁善,愚者为哲,此有罪所以免欤?故道之善救者如此。

碧虚子陈景元曰:耶者叹美之词也。

颍滨苏辙曰: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

王雱曰:求以得,故善人宝之。有罪以免,故不善人保之。

叶梦得曰:夫妇之愚,未有求道而不得,一有闻焉,虽向之尝以为罪者,可以一洗皆空,则道之为贵,果在此不在彼也。

清源子刘膜曰:古之得道者,出乎天地阴阳度数之外,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乌有人灾。

程大昌曰:若其昔尝暴弃溺于不善矣,今而回心向道,则亦受而诲之,未尝追咎既住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御注曰:圣人应物之有,体道之无,于斯三者,概可见矣。大小言形,多少言数,物量无穷,不可为倪。大而不多,小而不少,则怨恩之报孰睹其辨?圣人所以同万有于一无,能成其大。

碧虚子陈景元曰:夫心不动则虚明,虚明则众妙可观矣。身不劳则实厚,实厚则精神不亏矣。口不嗜则恬漠,恬漠则灵液不竭矣。又解味无味者,不味是非美悪之言,而味大道无味之言,经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也。

颍滨苏辙曰: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于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报怨犹报德也。

王雱曰:大小多少者,畏事之小如大,谨事之少如多,《庄子》曰:不忽于人。报怨以德者,以直报怨者,事也。以德报怨者,得也。事则吉凶与民同患,故种种色相,一不可废,若夫德则不见有物,安得怨乎。如上三事,体道者也,方其体道,故当如此尔。举怨而以德,则知无所不用德。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世间之物,与事不过大小多少,道一以贯之,报怨以德,仇雠怨絶,报怨以怨,相报无尽。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体道在己,与天地同其德,与混元同其功,不为而为,不作而作,自然而然也。故为出于无为,事出于无事,味出于无味,其道虽大而本甚小,故言大小。其用虽多,而要甚少,故言多少。大小者含太虚于方寸,多少者总万有于真一,大小多少则大同于物,而万物与我为一,何怨之有。此言报怨以德,足见圣人仁民爱物之广大,如天地之无不覆载,所以能体道之大也。黄茂材曰:道无为也,而有无为之为,道无事也,而有无事之事,道无味也,而有无味之味。天下莫大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何形之小大。莫寿乎觞子,而彭祖为夭,何数之多少。虽有歧心之人,不怨飘瓦,又何怨何德,其能齐小大一多少平怨德如此。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由难之,故终无难矣。

碧虚子陈景元曰:图度其始易之时,则于终无难矣。营为于初细之日,则于后无大矣。严君平曰:是以大难之将生也,犹风邪之中人也,未然之时,慎之不来,在于皮毛,汤熨去之,入于凑理,微缄取之,在于脏腑,百药除之,入于骨髓,天地不能变,造化不能治,故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颍滨苏辙曰:世人莫不畏大而侮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而安有不济者哉。

陆佃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既谨矣,又当守之以谦,故曰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陈象古曰:易者难之基,细者大之本,故难易之相寻,大小之相续,如循环之无端,圣人知其然,信其理,故保小守下而已。

清源子刘骊曰:圣人抱道怀德,不离乎方寸之中,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终不为大。然方寸之中,真性之内,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能成其大。轻诺者其后必寡信,多易者其后必多难,圣人之于道,勤而行之,犹以为难,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终无难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御注曰:安者危之对,未兆者已形之对,脆者坚之对,微者着之对。持之于安,则无危。谋之于未兆,则不形。圣人之知几也,脆者泮之则不至于坚冰,微者散之则不着,此贤人之殆庶几也。奔垒之车,沈流之航,圣人无所用智,焉用智于未奔沈,所谓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颍滨苏辙曰:方其未有,持而谋之足矣,及其将然,非泮而散之不去也,然犹愈于既成也,故为之于未有者上也,治之于未乱者次也。陆佃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此言造理而悟也。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此言造形而悟也。

清源子刘骥曰:身乃神之车,神之舍,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故其安易持。患生不意,祸生所忽,审其未兆而谋之,乘其微脆,泮而散之,则易矣。及其祸患已成,而后谋之,是犹奔垒之车,沈流之航,圣人无所施其智巧,圣人用智于未奔沈,故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去其害道者而已。

黄茂材曰:当其安而持之,不待于已危,故易持。当其未兆而谋之,不待于已形,故易谋。当其脆而泮之,不待于已坚,故易泮。当其微而散之,不待于已着,故易散。为于未有之前,何为不成。治于未乱之际,何治不济。而不谓之易为易治者,其易可知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御注曰:有形之类,大必滋于小,高必基于下,远必自于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圣人见端而思末,睹指而知归。

碧虚子陈景元曰:此三者喻不见几,夫患不预防,恶不渐杜,其犹植木乎。初生于毫末,可拔而絶之,及其合抱也,本据乎阴崖,梢侵于阳岭,青青百寻,郁蔽日月,恶可伐哉。又如筑台乎,起土于一畚,可蹴而圮之及其九层也耸百仞之高出乎中天,拟丘陵之大,广乎数亩,恶可毁哉。又如远行乎,始登于陛步,可旋踵而返,及其千里也,长川渺弥,峻岭蛾峻,途隘而可畏,路僻而多岐,恶可还哉。

清源子刘骊曰:神圣之道积习而成,虽可以顿悟,不可以顿进,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由小至大,犹合抱之于毫末,从卑至高,犹九层之于累土,自近及远,犹千里之于足下。

黄茂材曰:合抱之木,天下以为大也,大生于小,故知合抱即毫末也。九层之台,天下以为高也,高起于下,故知九层即累土也。千里之行,天下以为远也,远始自近,故知千里即足下也。然则物之小者下者近者,其可忽诸。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碧虚子陈景元曰:为,营为也。执,执着也。败起于有为,不为则何败之有。失因于有执,不执则何失之有。是以圣人禀高明之性,措意不在小成,而常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为心,自然无为无执,无败无失。几,近也,言世俗之人虽从务于善事,皆有始而无卒,先勤而后堕,常以功业近成而不能戒谨,乃复亡败也。若能谨末如初,始终如一,则所为无不成矣,岂有败事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颍滨苏辙曰:治乱祸福之来,皆如彼三者,积小以成大。圣人待之以无为,守之以无执,故能使福自生,使祸自亡。譬如种苗,深而厚<耘之,及秋自穰。譬如被盗,危坐而熟视之,盗将自却。世人不知物之自然,以为非为不成,非执不留,故常与祸争胜,与福生赘,是以祸至于不救,福至于不成,盖其理然也。圣人知有为之害,不以人助天,始终皆因其自然,故无不成者。又曰:世人心存于得丧,方事之微,犹有不知而听其自然者,及见其几成,而重失之,则未有不以为败之者矣。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陈象古曰:极力有为,为极必败。极力以执,执极必失。

叶梦得曰:世固未尝有成败,以吾有为故成者必败。世固未尝有得失,以吾有执,故得者必失。此民之所以从事而不得不谨•者也。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碧虚子陈景元曰:难得之货,谓金玉珠犀也。世俗以不欲为忧,圣人以不欲为乐,圣人之清静节俭,世俗之贪浊奢侈,是以世俗之所不欲者,乃圣人之所欲也,故视金玉如遗土也。世俗损天真以务外学,而失其分内之性,圣人守自然而不学,保其分内之天和。然世俗以不学为过,圣人以不学为真学,故曰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

颍滨苏辙曰:人皆徇其所欲,以伤物信,其所学以害理。圣人非无欲也,欲而不欲,故虽欲而不伤于物,非无学也,学而不学,故虽学而不害于理。然后内外空明,廓然无为,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待其自成矣。刘概曰:欲众人之所不欲,故曰欲不欲,不欲众人之所欲,故曰不贵难得之货。学众人之所不学,故曰学不学,不学众人之所学,故曰复众人之所过。

达真子曰:欲之所先,莫甚于难得之货,学之所失,莫甚于众人之所过。动不知静,为不知止,皆所谓过也。圣人欲期于不欲,所以不贵难得之货,学期于不学,所以复众人之所过。若是则不有其为执之蔽也,故曰以辅万物之自然。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非无欲也,欲人之所不欲,不以物易性,故不贵难得之货。非无学也,学人之所不学,不以博溺心,故以复众人之所过。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而已,不益生,不助长,顺物自然,无容私焉,而天下治,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茂材曰:道无欲也,欲不欲,所以求在我也。外物又何足贵。天下之物,各有自然之理,愚者不及,智者过之,与其过也,宁不及,故割心去智,学所不学,辅物自然而已,何敢为哉。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御注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三代而下,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嚎导之意,屈折礼乐以正天下之形,吁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将以明民也,名曰治之,而乱孰甚焉?

涑水司马光曰:去华务实,还淳反朴。

颍滨苏辙曰:古之所谓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览于物之终始,故足贵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于小智,以察察为明,则智之害多矣。故圣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耳。盖使之无知无欲,而听上之所为,则民虽有过亦小矣。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智则生奸,愚则反朴。

达真子曰:用其光,复归其明,古之善为道者,欲使民复归其明,是谓非以明民也。欲使敛明若愚,是谓将以愚之也。

叶梦得曰:自道而降,民日趋于伪,不患其不明,而患其明之过,故圣人逆为之防而欲以道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御注曰: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智。

碧虚子陈景元曰:民之多智则奸究生焉,虽有法令而无所畏,故曰难治也。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鸟乱于上矣。钩M纲罟曽笋之智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果之智多,则兽乱于泽矣。智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御注曰:法出奸生。

涑水司马光曰:上下相欺。

颍滨苏辙曰: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应之,而上下交相贼矣。陈象古曰:用智则失其自然,故喻之以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御注曰:焚符破玺,而民鄙朴,捂斗折衡,而民不争。

涑水司马光曰:王道正直。

达真子曰:以智治国,如庄子所谓开人也,开人者贼生。不以智治国,如庄子所谓开天也,开天者德生。清源子刘骥曰:不以智治国,则忘情去欲,返本复朴,故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

御注曰:知此两者,则知所以治国,知所以治国,故民则而象之,以为楷式。

碧虚子陈景元曰:两者谓用智与不用智。

道真仁静先生曹道冲曰:可为后世楷模。

陈象古曰:楷式,不可渝也。

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御注曰:玄者天之色,常知楷式,而不用其智,则与天合德,深不可测,远不可穷,独立乎万物之上,物无得而偶之。

碧虚子陈景元曰:人君常知福可任之,贼可去之,致黔首于富寿,是有深冥之德。又观其迹与物违戾,究其理则与民同归。

涑水司马光曰:物情莫不贵智,而有玄德者独贱之,虽反于物,乃顺于道。

颍滨苏辙曰:吾之所贵者德也,物之所贵者智也,德与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顺者小,而德之所顺者大矣。达真子曰:然则此者能与物反归于道也,凡以道则大顺,非道则大逆。黄茂材曰:物皆强,吾独弱,物皆动,吾独静,物皆华,吾独朴,物皆死,吾独生,非为与物反乎。能反于物者,可以至大顺。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御注曰:王有归往之义,君能下下,则民归之如水之就下。

碧虚子陈景元曰:开元御疏曰:江海所以能令百川朝宗而为王者,以其善居下流之所致也,《易》云:地道变盈而流谦。

清源子刘骥曰:圣人体江海之善下,所以怀微妙,抱质朴,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以至天地之精,万物之灵,莫不归之。经所谓执大象,天下往,亦此之谓也。

黄茂材曰:此章所以重发明大国者下流章之义,以江海喻之,又见其道之大而能下者也,孰得而争之。程大昌曰: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有其善而能下人,则天下归之如百谷之归江海矣。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御注曰:《易》于屯之初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处上而人不重,则从之也轻。处前而人不害,则利之者众。若是者无思不服,故不厌。《易》曰:百姓与能。

碧虚子陈景元曰:陆希声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之为德,卑以自牧,故江海以谦为德,而为百谷所归往。圣人以谦为德,而为天下所先上,夫圣人岂欲先上哉,天下乐推而不厌耳。所以言先上者举圣人以劝众人耳。然则圣人之处先上者,岂争而得之耶。《书》曰:汝惟不矜,故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故天下莫与汝争功,此之谓也。

颍滨苏辙曰:圣人非欲上人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王雱曰:圣人岂计利而为此哉,亦德而已矣。德下之,则形上矣。德后之则形先矣。故常为天下贵。陈象古曰:孤寡不谷,以言下之也。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舗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地,以身后之也。

道德真经集注卷之十五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