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道德真经 >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集注

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之二十

唐玄宗御注并疏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西华法师成玄英疏蒙阳强思齐纂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对辩刚柔,其陈损益,故次此章,举水为喻,显柔弱之能。就此一章,义开三别,第一起譬,喻明刚劣柔胜,第二合喻,叹凡不能行,第三举圣证成,示其正道。

第一起譬,喻明刚劣柔胜。

夫至德卑柔,莫过於水,大匠取则,贤人此心,东流于川,孔丘惊於逝者,南注于渎,郭璞叹其灵长。秋水初来,莫辩牛马,冬冰始结,行听狐狸。济河泛於毛车,归海乘於将筏。柔弱之德,大破坚强,白石铛煮石成泥,黄金宠炼金成粉,皆水之力,无物能加,为天下主,必称孤寡,受国之垢,诚谓吉祥。说鱼不欲於身肥,乘鹤必资於体瘦。君子以淡交比德,明灵用倾酌标心。臣能怀忠,呼风召雨,妇若恭孝,庭泉自流。其大矣哉,水之为义也。言人为行,须处恬和,不得以我临人,必委蛇而顺物,水性清鉴,吾将德焉。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

御注:以坚破坚,必两坚俱损。柔击强者,则强损柔全,故用攻坚强,其无以易於水者矣。○御疏:水之为性,善下不争,动静因时,方圆随器,故举天下之柔弱者,莫过於水矣。而攻坚强莫之能胜者,夫水虽柔而能穴石,石虽坚而不能损水,若以坚攻坚,则彼此而俱损,以水攻石,石损而水全,故知攻坚伐强,无先水者,故云莫之能胜。○河上公曰:天下柔弱,莫过於水,在圆中则圆,在方中则方,壅之则止,次之则行。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怀山襄陵,磨铁销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荣曰:观之於一切,总之於万有,柔弱之至者,水之为最也。销金石,破丘陵,无能过水,水最胜也。破坚强法,水既为胜,故不可易之。理身者若能以谦为德,以道为用,必可破之於强敌,谁之於骁雄,而道最为先,故无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雌柔之至,自破刚强之人,我解宅虚静之至理,妙绝是非之交争,唯道为胜,无以代之。○成疏:物性柔弱无过於水,天下坚强莫先金石,然水虽柔弱,利用无穷,攻击坚强,莫在先者,无为破有,其义亦然。

其无以易之。

御疏:夫水虽至柔,用攻坚强之物,无能易之者,岂不以其有不争之德,无守胜之心乎。理国修身,亦当如此。○河上公曰:夫攻坚强者,无以易於水。○成疏:言水能攻击,自然不易之事,无为破有,万代不刊之衍。

第二合喻,叹凡不能行。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御注:柔弱之道,胜於刚强,天下人莫能知,此道不能行。○御疏:柔弱之道,胜於刚强。天下之人,皆知此义,但惑於自贤,以己为尚,无能行其所知者,故云不能行。○河上公曰:弱之胜强,水能灭火,阴能消阳。柔之胜刚,舌柔齿刚,齿先舌亡。天下莫不知,知柔弱者久长,刚计,强者折伤。莫能行,耻谦卑,好强粱也。○荣曰:多好刚强,少存柔弱,不能谦退-’竞处物先也。○成疏:水能攻於金石,故知柔胜於刚强,此乃愚智同知,而举世无能依行者也。

第三举圣证成,示其正道。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御注:引万方之罪,是受国之垢。独称孤寡不谷,是受国之不祥。其德如此,则社稷有奉也。○御疏:举圣人之言,证成上义.’此即能行以柔胜刚之行者。垢,秽辱也。言人君能含受垢秽,引万方之罪在己,则人仰德美,而不离散,社稷有奉,故云是谓社稷主也。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者,祥,善也,人君能谦居用柔,受国之不善,称孤寡不谷,则四海归仁,是谓天下王矣。○河上公曰:故圣人言,谓下事也。受国之垢一提姗社稷之主,人君能受国之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社稷,为国君主也。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君能引过自与,代民受不祥之殃,可以王有天下也。○严曰:忍人所丑户受。人所恶,当民大祸,不以为德,计在丧国,不失天心,虑在杀身,不失泯福,夫如是者,天地与之俯仰,所加者亡,所图者服,天下荡荡,并为一域,向风仰化靡不蒙泽。○荣曰:体柔弱之道,则物无不包。悟幽玄之境,则事无不纳。含非遏恶,受国之垢也。罪己责躬,受国不祥也。适可以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云正言若反也。垢,秽也,祥,善也。修身者虽复历之於秽净,秽净兼忘,经之於善恶,善恶同合,照一理之元寂,建万境之皆空,可以成道为法王也。以俗观之,垢诤善恶,心为有。以道观之,并悉是空,故云反也。○成疏:是以圣人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国,邦域也,垢,辱也。言体道之主,处於人世,谦退柔弱,达於违从,身受屈辱,而不与物争,故堪为社稷主,以牧苍生。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故不祥犹不善也。言圣人灵鉴虚通,达於善恶,若有不祥之事,辄自责躬,引过归己,此可为天下君王也。汤自焚千里来云,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诸侯,后举天下宜属天下。

正言若反。

御注:受国之垢,为社稷主,受国不祥,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如反俗,故云正言若反。○御疏:此一句结上文也。夫受国垢浊,即为社稷主,受国不祥,即为天下王,其言乖背,不同於俗,故老君详质云,是必真正之言,行之而信,但常俗闻之,初若乖反尔。○河上公曰:此乃为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也。○严曰:轻己重人,安於丑辱,反俗情之见,乃治国之正言也。○成疏:当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善好荣,而今乃受垢辱不善,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虽反不反,虽反不反,恒顺於俗,不反而反,顺俗而真,欲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云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即其义也。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章所以次前者,前章广明刚强柔弱,其於至极犹未洞忘,故次此章,盖即遣前玄,以彰重玄之致。就此章中,义开三别,第一虽离二边,未阶极道,第二明圣人虚会,妙契重玄,第三辨有德无德,忘执之异。

第一虽离二边,未阶极道。

夫皇天无亲,能行则善,大怨将设,虽和不宁,是以圣人虚心利物,执左契而无责,怀有德而司生。譬重明登天,六合俱照,阳和发地,万物皆春。有力之载博焉,无情之道大矣,如何守辄但计是非。子建东倾,心已驰於吴会,荆轲南望,志欲效於燕秦。或怨旷於洛川,乃悲歌於易水,岂若鲈鱼绘美,见张翰之思归,白鹿松贞,闻刘仓之念旧。常须务本,善业斯崇,抱元炁於一纯,不流情於三恶,体合真寂,识洞玄微,多迷风下之灯,大觉镜中之像,即为证长生之道,入妙门耶。

和大怨,必有余怨。

御注:和大怨,与身为怨对之大者,情欲也。和谓调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调和百姓,使无情欲,故曰和大怨也。必有余怨,立教化人,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曰必有余怨。○御疏:厥初生人,身心清静,而今耽染尘境,失道沦胥者,情欲之所为也,则知与身为怨之大者,其唯情欲乎。和,调和也。此言百姓已困於情欲而生矫伪,人君不能我无为令其自化,方欲设教立法,制其奸诈,调而和之,故曰和大怨。叉有余怨者,既设教立法,不能无迹,斯迹之弊,还与为怨,故云叉有余怨。○河上公曰:和大怨,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相和报也。必有余怨,任刑者失人情,必有余怨及於良民。○荣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物我齐一,则是非不起,彼此纠纷,则怨伟斯作。故礼有报怨之义,法有偿死之刑,怨往怨来,怨怨不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从顺乎,使反恶而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面从而意不从,不善不从,余怨余恨,此则更起於恶,何得用之为善,欲得为善,未若无为怨,无为怨,何须和顺,既不和顺,亦无件逆,逆顺斯忘,怨伟自息,不知善之为善,始可名为至善。○成疏:怨,对也。即是有无美恶等一切待对之法也,言学人虽合有无,得非有非无,和二边为中一,而犹是前玄,未体於重玄理也。此虽无待,未能无不待,此是待独,未能独独,故有余对。

安可以为善?

御注:既有余怨,则安可为善。○御疏:设教立法,其迹生弊,既有余怨,则安可为善,是则善性於学,以求复其初者尔。若能上化清净,无事无为,人有淳朴之风,迹无余怨之弊,方可为善矣。○河上公曰:一人吁嗟,则失天心,安可以和怨为善。○成疏:安,何也。言虽遣二边,未忘中一,故何可尽善也。

第二明圣人虚会,妙契重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民。

御注: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尔。圣人知立教则必有迹,有迹则是余怨,故执持此心,使令清净,下人化之,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御疏:左契者,心也。心为阳藏,与前境契合,故谓之左契。圣人知立教则必有迹,有迹则是余怨,故执持此心,令不散乱,下人化之,则无情欲,不烦诛责,自契无为矣。○河上公曰:是以圣人执左契,古者圣人执左契,合符信。无文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而不责於人,但刻契之信,不责人以他事也。○严曰:契,符信也。圣人执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於我,不责於人,故将欲有为,必契於天,将欲有行,必验於符信,求过於我,不尤於人,归祸於己,不怨於人尔。○荣曰:古者圣人刻木为契,君执於左,臣执於右为信,合人於符契,不复制之以法律,於物无罚,故言不责於人也。○成疏:契,信也,合也,左,阳也,生也,言体道圣人境智冥符,能所虚会,超兹四句,离彼百非,故得久视长生。义言执左,此即不执而执也。犹如常主握於左契,所以征摄万机,圣人妙契寰中,故能匡御亿兆,而言不责者,圣人虽复匡御众生,而忘其德,刍狗百姓,故不责其恩报。

第三辩有德无德,执忘之异。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御注:司,主也。彻,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则人自化之。无德之主,则立法制以通於人,为法之弊,故未为善。○御疏:司,主也。彻,通也。言有德之君主司心契,则人将自化。无德之主,不能虚心而忘己,唯欲作法以通人,作法则弊生,故为无德尔。○河上公曰: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之所失。○严曰:彻亦作杀也,无德之主,政失乱生,不求於己,专司人失,督以严刑,故人有过咎,家有罪名。有德之主,是非自定,黑白自分,未动而天下应,不令而天下然也。○荣曰:司,主也。契,合也。彻,离也。有德之君,心之所主,上合无为之道,混然冥一,下为万物所归,信之符契,若其无德,不解行善,非执契於道,抑亦众人离散也。内明有德合理,故云司契,无德乖真,故云司彻也。○成疏:司,主也,彻,迹也。言上德之人主意妙契,不执名言,无德之者,犹滞荃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彻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御注:司契则清净,立法则凋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人君者,常思化淳於无为,不可立法而生事也。○御疏:虽天道平施,而与善不欺,故司契唯清静者,天福其善,则吉无不利。立法残伤者,天降以殃,则孳不可逃,岂非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者乎。○河上公曰: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司契者也。○荣曰:天道平等,无有亲疏,恶人远道,致有疏,善者近真,故生亲。称至理为语,不疏不亲,但以善人行善,天乃福之,故云与善人也。然乃与善及不与不善,是知辅德不辅无德,若能行於德善,善德自然归之也。○成疏:天真之理,何有亲疏,上善之人,自然符会,即向执左契,不责於人者是也。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小国章所以次前者,前章虽显二玄之致,於行未圆,故次此章,正明从小入大。就此章内,文有四重,第一明小学之人,不入尘境,第二明虚心证理,舍教忘荃,第三明反古还淳,和光同俗,第四体真会道,妙绝往来。

第一明小学之人,不入尘境。

夫炎汉之时,君唯和於端拱,羲农之代,人但守於无为。穴处用避於风霜,巢居将逆於夏暑,十五载而一孕,数百年而方终,死皆积薪,生乃含哺,岂有大国称帝,小国称臣,云官不助其谋,风后不施其智,何计什伯之器,谁为令长者哉。虽有舟舆,置之推於江陆,虽有甲兵,藏之守而不用。结绳之化自高,雅乐之风转至,老死不相往来,洎乎末代浇危,君王战争,殷夺夏政,周侵纣邦,伊尹则负鼎而来,同谋放桀,相如则佩璧而去,诈妄欺秦。始皇废周赧为庶人,刘裕镒晋恭於殿柱,臣夺君政,呜呼孰堪,岂知大道之时,各抱无为之化,以今方古,何痛深哉。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御疏:寡,少也。什,伍也。伯,长也。器,村器也。此论淳古之代也。言国小者,明不求大。言人少者,明不求多。不求大,则心无贪竞。不求多,则事必易简。易简之道立,则淳风着。适使有人之材器,堪为什伍之伯长,以绝於人者,亦无所用之矣。○河上公曰:小国寡民,圣人虽治大国,犹· 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由若寡之,不敢劳也。使民有什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人之器而不用,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严曰:小国者地狭人少,无盘石之固,有累卯之危,以道治人,则转祸为福矣。○荣曰:圣人理国,用无为之道,所有军戎器械,或少或多,若伯若千,皆悉不用。小国犹尔,况大国乎。○成疏:国,域也,谓域心住,故言小国,即小乘寡欲之人,亦是谦,小国寡欲之行,器即六根十恶之兵器也。根虽有六,用乃无穷。言什伯者,举其大数,而不用者,言静息诸根,不染尘境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御疏:徙,迁移也。化归淳朴,政不烦苛。人怀其生,所以重死。敦本乐业,无所外求,各安其居,故不远迁移。○河上公曰:使民重死,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责生。不远徙,正令不烦,则民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也。○严曰:建之以道德,人则乐生安寿,不为盗贼,当此之时,无锺鼓而万人娱,不赏与而万人足,各安其居,不迁其乡,有百倍之利者,亦不去其国也。○荣曰:政逢有事,物乃轻生,化属无为,人皆重死,父既保子,妻不失夫,各得乐业安居,无复流亡迁徙。○成疏:诸行重静,知足守分,故得修其天年,而不远逐前境也。

第二明虚心证理,会教忘筌。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御疏:舟舆之设,本以通水陆,济有无,既无往来,一则舟舆弃合,无所乘用矣。《庄子》云:至德之代,山无蹊隧,泽无舟粱。○河上公曰:清净无为,不作繁华,不好出入游娱也。○二荣曰:夫水行用舟,陆行用舆,无为之代,山无蹊隧,泽无舟舆,绝本去末,何乘之有。○成疏:舟舆谓三乘之教也,舟在於水,喻教能舟航万物,度於生死海也。故《升玄经》云:久旷生死海,隔绝贪爱流。舆处於陆,舆能轮转,喻教能转凡成圣也。得理忘言,故能遣教而不用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御疏:甲兵所陈,本以讨不服,御寇敌,上行道德,下无离异,既却攻战之事,则甲兵韬戢而无陈也。○河上公曰:无怨恶於天下。○荣曰:兵以讨逆,武以靖乱,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从化,何事陈兵也。○成疏:虽有身心兵甲,隳体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陈设,此一句覆结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御疏:古者书契未兴,结绳纪事,故《系辞》云:上古结绳而理,后代圣人易之以书契,欲明结绳之代,人人淳朴,文字既兴,是生诈伪,今将使人忘情去欲,归於淳古,故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河上公曰:去文反质,信无欺也。○荣曰:古者书契未作,结绳为政,文字既兴,浇薄尤甚,圣人设教,义在无为,歌使反浇还淳,去华归实也。○成疏:既虚心证理,舍教忘筌,故寄结绳,示其反本。此一句结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也。

第三明反古还淳,和光同俗。.

甘其食,美其服。

御疏:食之甘者在於适,适则所食皆甘。服之美者在於当,当则所服皆美。苟不适当,则虽玉食锦衣,不足称甘美也。○河上公曰:甘其食,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服,美其恶衣,不贵五色。○荣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物情不悦,食玉衣锦,不以为美,人心既适,饭蔬被褐,足可为甘。令陶圣化过大钧,人无贵贱,所食者皆甘也。服无好恶,所衣者皆美也。家无贫富,所居者皆安也。乡无丰检,所住者皆乐也。既无远徙之者,故绝弱丧之人。○成疏:甘其食,味至道也。美其服,德莹身也。

安其居,乐其俗。

御疏:无欲,故所居则安。化淳,故其俗可乐。若逐欲无节,将自不安其居,苛政且烦,焉得复乐其俗。○河上公曰:安其居,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也。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成疏:安其居,所在皆安,动而寂也。乐其俗,和光人世,寂而动也。

第四明体真会道,妙绝往来。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御疏:列国相望,鸡犬相闻,盖言其近。人至老死不相往来者,由彼此俱足,无所求及故尔。○河上公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情欲也。○荣曰:两国为邻,望之在目,鸡呜狗吠,听之闻耳,从始至终,以少及老,不相往来,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道,故曰人相忘於道衍,鱼相忘於江湖,此之谓也。○成疏:邻国相望,邻,近也,国谓生死之域,与道境也。言此二域近在内心,故言相望也。鸡狗之声相闻,鸡以伺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长昏之夜,伺智慧之晨也,此之言教近诠一心,故云相闻也。使民至老不相往来,会理体真即道,即道既不从生死而来,亦无道理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来,二际无际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信言章即是第三段,文总结前旨,就此章内,义分有三,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绝言辩,第二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第三总结上德,利物忘功。

第一明上德之人,妙绝言辩。

夫良药苦口,信言不美,大辩若讷,博者不知。散道德以教凡愚,圣人不积,叹长昏而迷不晓,我草斯凡,临欲海不解褰裳,见邪山谁能举足,不呜不飞之乌,一起冲天,怀痴怀呆之夫,百年何悟。劳大道指训,枉造化生成,暗而不知,更何言矣。余窃览至诚,修身理国,上致白日腾景,翱翔云天,下可清肠洗心,从游人代,行无为之事,道也斯尊,处冲和之源,德可资物。良冶之子,必自为裘,吾徒佩真,何不集矣。所魄黄卷学浅,清溪道贫,夙夜竞惶,无舍寐寤,恨不得想象圣影,物色函关,疲骨残魂,劳叹何极,同志之者,无忘此心也。

信言不美,

御疏:信言谓圣教信实之言也。老君欲以自明所立言教,化导众生,实为精信,故与俗相违,代人以为不美。○河上公曰:信言者,如其实也。不美者,朴且质也。○荣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以宣心,非关妄作,务存实理,不在华词,故云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轻诺寡实,故言美言不信也。○成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实也。美,浮艳也。言上德之人,冥冥契道,所说言教,实而不华。浮艳之言,俗中小说,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庄子》云:犬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也。

美言不信。

御疏:美言,谓代教甘美之言也。言多浮华,动合於俗,既非信实,不可化人。信言所以不美,正以代教美言不信故尔。○河上公曰:滋美之言者,孳孳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

善者不辩,

御疏:悟教之善,在於修行,行而忘之,曾不执滞,故不辩说也。○河上公曰:善者以道修身,不采文也。○严曰:容疏者讷,谓之不辩,挽挽而成,默默而信,故能成善何也,动得天心,静得地意,君子之本,为百行之长矣。○荣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大辩若讷,无劳词费,善者不辩也。偏词过当,多言数穷,辩者不善也。○成疏:辫,别也。善体至道之人,指马天地以一为喻,故无可分别也。儒墨是非,坚执人我分别者,良由未证善道故也。

第二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

辩者不善。

御疏:但能辫说者言教,曾不悟了 修行,惑滞既多,故为不善。○河上 公曰:辩者谓巧言,不善者,舌致息 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竭其 渊,辫口多言亡其身也。○严曰: 散朴浇淳,诬天诬地,变化文辞,以 倾家国,故不善也。

知者不博,

御疏:知,了悟也。博,多闻也。言体道了悟之人,在乎精一,不在多闻,故《庄子》云:博溺心。○河上公曰:知者谓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严曰:趋被务本,多识万端,目窥人事,无所穷极,为道之博,万物离散,是不知於道者也。○荣曰:子能知一,万事毕,知者不博也。文灭质,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成疏:知道之人,忘言绝学,所以不博。博学之士,耽滞名教,所以不知。故《西升经》云:人能图知有天地万物,不知己之所由生,是大不知。又云:子能知一,万事毕。《庄子》云:文灭质,博溺心。

博者不知。

御疏:夫多闻者则滞於言教,滞教则终日言而尽物,既非了悟,故曰不知。○河上公曰:博者多见闻,不知者失要真也。重明上德之人,财德两施。

圣人不积。

御疏:积,滞聚也。圣人妙达理源,深明法性,悟文字虚假,了言教空无,所说之理既明,能说之言亦遣,则於彼言教,一无滞积,故云圣人不积尔。○河上公曰: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也。○严曰:圣人去博与辫,如彼虚空,无所贮积,与物俱变尔。○荣曰: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者,虚怀也,犹如日月流辉,照临方妈,物得已见,转益光华,犹圣人智彻於物,法施无穷也。江海洒润,善利万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犹圣人财施不尽也。○成疏:积,聚也。圣人有财惠物,有德教人,故不积也。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御疏:既,尽也。言圣人虽不积滞言教,然众生发明慧心,必资圣人诱导,故圣人以清净理性,尽与凡愚而教导之。於圣人慧解之性,曾不喊耗,故云愈多。注云有明自性,多明外益者,悟理之性,既非他有,故云自性。因教之益,不自中来,故云外益。明圣人教导凡愚,心弥慧解,故云愈有。惟教学者,理益精畅,故云愈多尔。○河上公曰: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为人施设德化,己愈有德化,己愈有德也。既以与人己愈多,既以财贿布施与人,己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也。○严曰:无为之旨,尽以与人己益明,尽以与人己益寿矣。○成疏:既以与人己愈有,既,尽也。为,施化也。言己所有道德,尽特教人,而无鄙吝,德弥高远,故言愈有,此德施。既以与人己愈多,所有财宝,尽特施散,而果报弥广,故云愈多。此财施也。

第三总结上德,利物忘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御疏:天道施生,长养万物,利也。无所宰割,不害也。举喻欲明圣人之道弘益尔。○河上公曰: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荣曰: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也,争由心起,为因事生,圣人无心,自然无事,事既无事,为亦无为。○成疏:天然之道,生成万物,利益弘多,有何损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御疏:圣人之道,凡所作为,而与物不争者,圣人无所积滞,与人愈有,是以不争尔。○河上公曰:圣人法天,无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人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成疏:圣人上德,法道虚通,施为至教,化被群品,谦以自牧,成功不居,推功於物,故言不争也。

道德真经玄德慕疏卷之二十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