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道德真经 > 玄言新记明老部(颜师古)

玄言新记明老部(颜师古)

经名:玄言新记明老部。唐初学者颜仙撰。是解释《老子》王弼注本篇章次第含义之书。《正统道藏》未收。现存敦煌p・2462号抄本,首尾均残缺。卷首为葛玄《道德经序诀》残抄。,正文残存五卷,后有残缺。原本当有六卷。

(前缺)1

余富贵贫贱乎?帝乃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德,忝统先业,才不任大,忧于不堪,虽治世事,而心敬道德,直以闇昧,多所不了。惟蒙道君弘愍,有以教之,则幽夜睹太阳之耀光。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此,则所疑自解。自余注是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示非其人。文帝跪受经。言毕,失公所在。论者以文帝好老子大道,世人不能尽通其义,而精思遐感仰彻,太上道君遣神人特下,教之便去耳。恐文帝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真。时人因号曰河上公焉。

太极左仙公葛玄曰:老子以上皇元年正月十二日丙午太岁丁卯下为周师,到无极元年太岁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关。关令尹喜宿命合道,豫占见紫云西迈,知有道人当度,仍斋洁烧香,想见道真。以其年十二月廿五日,老子度关也。喜见老子,奉迎设礼,自称弟子。老子曰:汝应为此宛利天下弃贤世传弘大道,子神仙者矣。以廿八日日中时授太上《道德经》。义洞虚无,大无不苞,细无不入,圣王不能尽通其义。昔汉孝文皇帝好大道,纵容无为之堂,叹凡圣无能解此玄奥,而精思远感上彻,太上道君遣真人下授文帝希微之旨,道人即信誓传授。至人比字校定,外儒所行杂传多误,今当参校此正之,使与玄洞相应,十方诸天人神仙、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无一异矣。吾已于诸天神仙大圣校定,受传天人至士贤儒,当宗极正真,弘道大度,何可不精得圣人本文者乎?吾所以有言此,欲正玄妙于天地人耳。今说是至矣、明矣,夫学仙者,必能弘幽»也。道士郑思远曰:余家师葛仙公受太极真人教徐来勒《道德经》上下二卷,仙公曩者所好,加亲见真人,教以口诀,云:此文道之祖宗也,诵经万遍,夷心注玄者,皆必升仙。左尊是书,日夕朝拜。朝拜愿念,具如灵宝法矣。学仙君子,宜弘之焉。仙公常秘此言,无应仙之相好者不传也。

太极隐诀2 颜监注

1按敦煌本所缺文字,可参见本册所收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

2原本仅存此标题,诀文缺。

 

玄言新记明老部卷第一 秘书监上护军琅耶县开国子颜仙字师古1

老子道经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聃者,言其耳无轮郭也。伯阳者,言应太〔阳〕之数而生。家于楚国或云陈郡苦音户县厉乡或云濑乡曲仁里人也。皇甫谧云:在涡水之阴,谓真人也。河上公序云:当周时,李氏女任(姙)之八十一岁,剖左腋而生。平王时出关,关令尹喜从求著书,因作上下二篇。仍之流沙,莫知所终。今题称老子,自有两义:一者约形相为言,二者据义训为释。形相解者,言生而白首,有衰皓之容,故谓之老;实自新生,故谓之子。义训释者,老之言考,子之言孳,以其考严真理,故能孳孳化物,乃曰老子。道者,理也,通也。王弼《易论》云:谁之子也。道者,通物者也。今经题称道,对德以立名,道是真境之理,德是至人之智。理境无拥(壅),故谓之通,即此之通能通于德,亦是即彼之德能得于通。所以有道而无德,无以见其通;有德而无道,无以表其德。欲明道德相资,则境智冥会。通题经者,是待纬之名。《孔子家语》云:经纬其文。此譬犹组织,直者为经,横者为纬,皆成之义也。但经之为称,训常训法,以其理无迁变,故谓为常,文可轨模,乃称为法。备此二义,故谓为经。道经象天,所以言上。德经象地,所以言下。王弼,字辅嗣,山阳人,官至尚书郎,魏正始十年,时廿四。寻宋古本直云王辅嗣,下称注《道德》二篇,通象阳数极九,以九九为限,故有八十一章。以为上卷。上卷所明,捻说常道,治身治国。言治国者,夫域有四大,王居其一。所以射山之上寄说帝尧,浴水之滨实宗子晋。五千之教既道被黔黎,万乘之君亦恩周动殖,事理相符,故谈其义。且常道所尚,以无名为宗;帝王所贵,以无为〔为〕本。故下文云:道常无名。又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明治身者,身为得道之器,道亦不离于身。但即身之道,道则是无,无即道之身;身则是有,有则有累大患,所以见空之士不有其身。故下文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寻累之所生于贪欲,若息则众累自止。前文云:故常常无欲,以观其妙。是知治身治国,莫不贵于无欲无为。此略举一篇之大意也。

第一道可道章,所以最在前者,政言常道既有理教之殊,犹上德下德有空之有异,皆从庶以入妙,弃俗而崇道故也。寻晋宋之前,讲者旧无科段,自齐梁以后,竞为穿凿,此无益能艺而有妨听览。且乾坤之道,贵存简易,今宜从省,皆没而不说。但文之详略,并有不同,或单句特出,的擦一理,则辞约而义该,如有无相生、大小多少之类是也;或终始数行,共成一意,则言旷而事简,如上善若水、昔之得一之类是也。今并附文怙释,使皎然可见。

第二天下皆知章,所以次道者,前既明常道之体,此即明合道之人。

第三不尚贤章,说治国者,前章既明合道,合道之行可以理民,故次此章宜言治国。

第四道冲章,次不尚贤者,前明治国唯在圣心,圣心圆明,皆由用道,故次此章深明道用。

第五天地章,明圣人济俗之智,政言道为俗本,故道用居前,俗为道末,故济俗居后。

第六谷神章,圣人体无之心,所以次天地章者,前言济既俗是圣迹,此说体无方论圣本。

第七天长章,所以次谷神者,前既明不死,不死即是久长,故以长久之初继于不死之末,此相成之义也。

第八上善章,所以次天长者,政言前政言前来七章皆是圣人之德爰至此文方辨贤人之知。

第九持盈章,所以次上善者,前章既别明贤人修善,故次此章担论鉴戒。第十载营章,所以次持盈者,前既言鉴戒,此亦通辨君臣。

第十一卅辐章,所以次载营魄者,前既通辨君臣,此则合说空有。

第十二五色章,所以次卅辐者,前立通义,故兼无兼有,此明别义,故遣有入无。

1敦煌本此句,原在“玄言新记明老部卷第一”之上,今移置其下。

 

玄言新记明老部卷第二 颜他字师古

第十三宠辱章,所以次五色者,前既明有以入无,此亦除累而会道。第十四视之章,所以次宠辱者,前既除累以会道,此即遣名以絶智。第十五古之章,所以次视之者,前既遣名明能絶之智,此章进谈所絶之境。

第十六致虚章,所以次古之者,前明所絶之境,此章大意重说真境之妙,W为万有之宗。

第十七太上章,所以次致虚者,前既明真境之妙,卷为万有之宗,此则通辨浇淳之时有善恶之异。

第十八大道章,所以次太上者,前既捻明时之浇淳,此亦历辨教之兴废。第十九絶圣章,所以次大道者,前说废兴既辨仁义,今言絶圣通示忘遣。第廿絶学章,所以次絶圣者,前既通示忘遣,此则捻明贤圣。但贤人由学而得,故以学居前;圣人本自生知,故直言反俗而已。

第廿一孔德章,所以次絶学者,前既对辨忘执,执则失真,此明双遣有空,空故合道。

第廿二曲全章,所以次孔德者,前既以空合道,全明空行,涉有则为用不用。

第廿三希言章,所以次曲全者,前既双遣有空,此明体空之智,故能涉有。

第廿四企者章,所以次希言者,前既明体无以涉有,此进说贬有以裒无。

 

老子玄言新义卷第三1

颜仙字师古第廿五有物章,即次前企者之意,前既贬有以裒无,今明自然之理,则通实空有。

第廿六重为章,所以次混成者,前言自然既捻有空,此明治国即摄治身。第廿七善者章所以次重为者前治国以摄治国以摄治身,此重释治身贵在言行。

第廿八知雄章,所以次善行者,前明治身以言行为本,此明谦退以守朴为宗。

第廿九大制章,所以次知雄者,前明谦退为行以守朴为本,今言仁息讹伪以无欲为宗。

第卅以道佐人主章,所以次大制者,前明止谗既宗于无欲,今明有道宜息于兵戈。

第卅一佳兵章,注云疑此非老子所作,而不见引证明所岀。寻《文子》篇内颇有其旨,是老子

所说亦当非虚。又以八十一章为数,则佳兵理不可阙。今既用王注,且而不论。

第卅二道常无名章,次以道佐人主者,前章既辨贤臣,今文进明圣主。第卅三知人章,所以次道常者,前既明圣人为主,今进辨为主圣人。圣人既有,身智两用,足以匡济万品也。第卅四道泛章,所以次知仁者,前既明圣人身智,身智所资,皆本于道,故次文重申道用。

第卅五执大像所以次道泛者前既重申道用,此明为用得益。

第卅六将欲翕之章,所以次大象者,前明用道则得益,此明得益之事前后不同。

第卅七道常无为章,所以次将欲翕者,此结成章之道,发起下篇之德,以无为为贵,故盛说无之为功。

1按据上下文,此标题应作“玄言新记明老部卷第三”。

 

玄言新记明老部卷第四

颜仙字师古分篇上下,法象天地。第一卷初并已有解。注云:德者,得也。又云:何以得德?由乎道也。故知德不以自得为高,得道者也;道不以自通为贵,通德者也。然后道德冥会,不二不一。释斯玄旨,在道德义内。上篇卅七章擒明常道,即以道为经初,此卷卅四章,通辨上德下德,亦以德为经。及治身治国说有空,既宗致不殊,则同归一揆。

第二昔之得一章,所以次上德者,前明能得之智,今言所得。所得之境,境空即一。

第三反〔者道之动〕章,所以次昔之得一者,前既明所得之境,境是一空,此释一空之理与万有之事其旨不同。即是与俗反,所以此章深明反义。第四上士章,所以次反者道之动,前既明道与俗反,今明体道之人不无优劣。

第五道生章,所以次上士者,前既明体道之人不无胜负之异,此进明修道之行宜识本末之殊。

第六至柔章,所以次道生者,前明修道之宜识本末,此则格量空有,叹美无为。

第七名与章,所以次至柔者,前既明无为为贵,此则深戒有为为劣。第八大成章,所以次名与者,前既深戒有为所不以为劣,今则劝今舍有可以习无。

第九天下有道章,所以次大成者,前既明舍有以习无,明弃有欲以归无欲。

第十不出户章,所以次天下有道者,前既明弃有欲以归无欲,此进明鉴一理以捻万万机。

第十一章,所以不次出户者,前既明鉴一理以捻万机,此进明习无以除有欲。

第十二章圣人无常心章,所以次为学者,前明学有学空的资圣教,今明一感一应合辩圣凡。

第十十三出生章,所以次圣人者,前明感应合辩圣凡,今示生死具陈善恶。

 

玄言新记明老部卷第五

颜仙字师古第十四道生章,所以次出生者,前既明生死之徒以善恶为主,今进明空智之人以道德为行。

第十五天下有始章,所以次道生者,前既明空智之人以道德为行,此则叹美道德为万有之宗。

第十六使我章,所以次天下者,前既明道德空行为万有之本,此说国王空智为治道之宗。

第十七善建章,所以次使我者,前既明国王空智为治道之宗,今说有为之行不无胜负。

第十八含德章,所以次善建者,前既明有为之行深浅不同,今示含德内充,则以柔和为本。

第十九知者章,所以次含德者,前既明含德内充以柔和为本,今示不言之教以玄通为宗。

第廿以正治国章,所以次知者章者,前既明不言之教以玄通为宗,今示以言教明得失之理。

(下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