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玄部经诀 > 西升经集注

西升经集注

经名:西升经集注。北宋道士碧虚子(陈景元)慕集。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西升经集注序

夫世道交丧,慰愍况纯,圣人虽不处山林之中,其德隐矣。周之衰也,老氏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已而厌世去官,将反以元进,且天地闭,贤人隐,其来久矣。当是时也,关尹望气,知有博大真人西游,乃齐庄遮道邀迎至舍,请问乙密。於是复为着言若干,其微言奥旨,出入五千文之问,纪而成书,名曰《西升记》云。道自然,行者能得,闻者能言,能得者庸诅晓焉,能言者庸诅知焉,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见也。至若虚元恍惚,是有物之根,万物共本,是有物之元,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唯得之者在己不忘,故藏其狂言而默然,故今之传者,非已陈之刍狗乎,今之味者,非古之糟粕乎。然则为道日损,非忘行乎,为学日益,非贵言乎,故有得一万事毕,无心留德而鬼神服者,是知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已往,密行至言曼衍而元穷极也,是故庄子多称其言有在於是者。碧虚子闻其风而悦之,搜遗编於藏室,得注解者几五家,先校取经之是者,后窜去注经之非者,集成二篇,今作六卷依旧号曰《老子西升经》。将示同学,使昭昭乎见古人之大体,非徒因是因非,蔽精神於赛浅,而忘太清寥廓者也。

2-西升经集注卷之一

西升经集注卷之一

华阳韦处玄句曲徐道邈冲玄子

任真子李荣刘仁会注碧虚子集

西升章第一

老子西升。

冲曰:首标尹公记事之由,用明老君行化之意也。

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元为。

李曰:西升者,自束祖而也#1。开道者,老君迸处束周,道行西极,将开道彼土,故云开导。竺乾者,西极之国名也。号古先生者,谓元#2上大道,先天而生,故曰古先生,即老君之别号也,夫圣德广被,元所不适,知能照境,虽明常昧,体能起用,虽动而常静,故妙契於名理,善入於独立,凝湛於元为,所谓道常元为而元不为,有物皆在,在物皆无也。

不终不始,永存绵绵。

李曰:有生故有始,有死故有终。道既元死元生,故云不终不始也。真常不动,自古固存也。

是以升就,道经历关。关令尹喜见炁。

李曰:自兹春境,适彼秋方,演畅古先生之道,成就长存之德,经途所履,由函谷关。冲曰:关即古桃林也,关令尹喜见炁者,盖尹喜着此经之首,迷相遇之由。是时尹公於终南山下结草为楼,瞻星望炁,见天理东行,紫云西迈,浮关之炁,状若龙蛇之形,西儿天汉,一月之内,融风三至,知有圣人度关之象,求出为关令以伺之,故云见炁。

斋待遇宾。

徐曰:积感玄应,紫炁先浮,清斋候待,果遇圣宾。

为说道德,列以二篇。

李曰:知机请长存之秘宝,虚应疏灵妙之玄宗,欲使理物归,真人皆得道。列,分也,篇,编也,谓简编写之,分为两巷。

告子道要#3。

冲曰:告者,老君发言之初#4。子者,谓尹公也。将告至道修真之要,用明登真度世之因。要者,至妙之总言也。

云道自然。

李曰:自然者,内元自性,外绝因待,清虚玄寂,莫测所由,名日自然。不可以自他分其内外,不可以有元定其形质,不可以阴阳定其气象,不可以因缘究其根叶,所谓虚元自然之大道也。

行者能得,闻者能言。

李曰:代有封执曲士,滞俗常流,闻云道自然,谓元修学,致令行者入道元由,故以此言劝令遵奉,若能顺理而习,依教而行,可以成真,故云能得令闻道而行,行皆得法,以道而言,言皆合理,始日能言。

知者不言,一古者不知。

冲曰:既知妙道非形声法,不可以言理,名之以形声言道,去道远矣。李曰:理本元言,借言诠理,理既玄悟,自合忘言,故曰知者不言,滞教生迷,执言为是,既不达理,故云言者不知。

所以言者,以音相闻。

李曰:相闻是通达也,既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云何圣人而作玄言,本欲借言以通达於理,而道本元言也。

是以故谈以言相然#5。

刘曰:启悟未闻故须言,告此言彼解,是日相然也。

不知道者,以言相烦。

刘曰:不会玄宗,徒争名理。

不闻不言,不知所由然。

冲曰:了达之人,元言元说,自契真常,世俗之徒,元说元闻,不能悟道,故不知大道修习之因由也。李曰:所由然者,本进理教真伪善恶也,若也圣人不言,凡人不闻,岂知善恶之罪福,真伪之邪正。教化开不言之机绿,始知未闻之至理,方可达其所以,知其所由,言之所说,利在於此。

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

李曰:音非虚发,叉自弦来,理不独明,终因言显。

心知其言#6,口不能传。

冲曰:知音之者,因弦以辫其宫商,习道之人,因言以辫其旨趣,二者元形无色,微妙玄深,心则了之,口不能迷。李曰:心知音妙,利口不足以宣传,智体理微,高辫焉能以穷究也。

道深微妙,知者不言。

刘曰:丝竹有声音,解者尚不能说,况道元形相,知者岂复能言也。徐曰:微妙之道,绝于言说,故知者不言也。

识音声悲,抑音内惟。

刘曰:失亲得亲,犹怀喜跃,迷道悟道,得不声悲?抑音内惟者,弃言思理也。

心令口言,言者不知。

徐曰:心能明道,欲令口言,言则成妄,故曰不知也。冲曰:喻道难状,如彼乐音,唯心了知,非口能迷,迷而言之,已乖道矣。刘曰:言犹心发也,口不知心,固忘言以求意也。

道深章第二

老子曰:道深甚奥,虚元之渊。

韦曰:奥者藏也,深者极也。夫道体虚元,而包含万象,故复谓之渊奥也。徐曰:其深也,居宇宙之中,其奥也,为万物府藏,其虚也,能包容天地,其元也,为大有生无矣。

子虽闻说#7,心不微丹。

冲曰:恐尹公虽有问道之心,而无精修之实,欲为显迷,故复戒之。李曰:此戒,劝也,微,细也,丹,赤也。吉深奥之道,虚元之理,赤心微细,犹尚难知,浮意赢情,如何可了,叉须行之以深,信之以笃,可以证也。

所以然者,何书不尽言。

徐曰:所以不能穷微尽妙,如此者何邪?由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也。刘曰:言以宣理,书以写言,理既元穷,书何尽也。

着经处文,学以相然。

徐曰:着经处文,书其旨略,而不具曲细,是故不易明究,欲令学者研精耽味,原始要终,观缕微妙,以相解悟如此也。刘曰:着经以宣理,得理故相然。

子当宝之,内念思惟。

刘曰:保其教也,思其理也。

自然之道,不与子期。

刘曰:道元今古,勤修者得,得者暗会,不可预期。

喜则稽首再拜,敢问学之奈何。

冲曰:老君戒劲殷懃,方将开演,喜则恭敬拜受,永冀宗修,敢问为学之方,何门契道。

善为章第三

老子曰:善为书卫者,必绥其文。

徐曰:为,犹修也,缓,安也。学人若欲修灵书仙衍,存真观妙为於元为者,叉须安心定志,求其文意,意得而后善修,善修而后业成也。冲曰:夫文优则事顺,事顺则理博,文简则事当,事当则理精。既博而精,可谓善其文矣。

善论达其事者,必通其言。

冲曰:文既精博,言又该通,着经之义,於斯备矣。

勉而勤之,得道矣。

冲曰:文精言通,勉励勤学,得道之阶也。刘曰:学文者善书,通言者能论,勉勤者得道,以此而言,故知道可学矣。

为正无处,正自居之#8。

李曰:夫修正道,学元所学,为元所为,尚元正可正,有何处可处,故言为正元处,虽元心欲处,於正而正,自然归之,

不受於邪,邪黑自去。

李曰:邪者有为之外事,不作非道之事,不作非为之累,故云邪黑自去。

所谓元为,道自然助。

冲曰:举念皆正,孰敢为邪,正存邪亡,真道为助,可谓为元为矣。李曰:元处於正,正自臻之,不受於邪,邪自去之,此是自然之道而为福助。

不善於祠,鬼神避之#9。

刘曰:邪者求福,淫祀鬼神,鬼神恶针嫉之梗甚,正者元求,敬而远之,谦虚以居,而鬼神避之。

不劳於神,受命元期。

李曰:养生者其身清,修心者其神静。静则不劳,清则元染,不劳不染。与道同身,身与道同,命无期尽。刘曰:劳神养形,出生入死,不劳不养,寿命自长。

无进元退,谁与为谋。

徐曰:建德若偷,进无进也,进道若退,退元退也,和光不耀,同尘元染,与物同波,人莫知识,故邪魔不能干试,利欲不能倾动,虚空元心,谁能为谋害哉!刘曰:利害不怀,何进何退,推理任运,何所虑谋。

为是致是,非自然哉。

徐曰:是,此也,为此元为,事此元事,致此正道,岂非自然哉。李曰:此结正也,为正正归,远邪邪去,此为是致是也。非自然哉者,言是自然也。刘曰:金玉之质,非有时而美,至人之是,非有时而为。

喜则稽首,今闻命矣。

刘曰:重道尊师,致敬受诲。

慎行章第四

老子曰:慎而行之,宝而怀之。

徐曰:慎违科戒,勤行梵行,宝道贵德,怀真抱一也。刘曰:诫约使修行也。

吾将远逝,不期自会。

刘曰:欲往竺乾也,同声相应,岂待期乎。

尹喜受言诚深,则於关称疾弃位,独处空闲之室。

刘曰:静乱殊途,事不两济,非弃名利,求道良难。

恬淡思道,臻志#10守一。

李曰:清净元欲,恬淡也,疑想存真,思道也。情不流荡,故曰臻志。心元分别,故曰守一。刘曰:全元为也。

极虚本元,剖析乙密。

李曰:虚元者,道体也,言尹生思极虚元之体,穷本际之源也。乙密者,妙理也,乙之言一,密乃语也,妙理惟一,道心惟微,晓了分判,穷理尽性,故云剖析乙密也。

腼缕妙言,内意不出。

韦曰:虽戳缕妙言,以应韦生,而心中寂然,未始有言,故曰内意不出也。李曰:妙言,玄教也,观者,大无不包,缕者,细无不入。研寻大道,穷究幽微,畅此玄宗,通斯教本,唯法是务,无复外想,故云内意不出也。刘曰:乙密,犹微密也,探啧微言,内以澄照,不役神思,向外追求也。

诵文万过,精诚思彻。

徐曰:精,妙之极也,诚,真之笃也彻,通也。言关尹诵经万过,极精妙之理,笃真实之诚,洞畅玄虚,思通希微也。按《真诰》太极真人云:读《道德五千文》万过,则云驾来迎。以斯而论,岂唯经道远妙,亦由精诚思彻,故能致云车羽盖也。李曰:积功於教,玄悟於理,非由散漫,必在精诚。理教鉴元,不通境智,照之皆洞,故曰精诚思彻。

行真臻身#11,能通其玄。

徐曰:修行真素归身,精耀留居,故能通玄达妙也。

论元极之源#12,故能致神仙。

冲曰:此关尹自迷老君传道之后,精诚修道之因。托疾退身,弃荣辞绿,冥心虚室,极志归真,以恬淡为道枢,以虚元为道室,阴修密炼,穷玄造微,研诵二经,精逾万遍,遂得通源达要,长生神仙,证文始先生之阶,登元上真人之位也。

道象章第五

老子曰:道象元形端,恍惚亡若存。

韦曰:视之不见,故元形,寻之不得,故元端。恍惚者,变化元兆之谓也。欲言其元,万象以之而封,欲言其有,寂漠不可得而睹,故曰亡若存者也。徐曰:象,法也,似也,道以精神气为体,虽有法象,似形而元形,但有光景炁象,端正题首,是元状之状,元物之象,恍有而元,惚元而有,故曰恍惚若亡若存者也。

譬如种木未生,不见枝叶根。

徐曰:木未生时,不见枝叶根茎,犹如道象未见,则窈冥空无也。刘曰:木虽复不见枝叶,不可言无,道虽元象,不得不有也。

合会地水火风,四时黑往绿。

徐曰:合会四大以成窠木,四炁时往时来,故有生成凋枯,因缘聚散也。譬如合会精神炁,结化而为道象,若玄一未复,周遍不成,则有去来离合也。

炁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

冲曰:天地山川,万灵品物,禀道柔和之无,成其坚大之质,渐积聚合,非百之功也。李曰:生叉由黑,故炁为生,地初凝尚脆,久聚始坚,谓形已大也。

味异形不等#13,甘苦辛咸酸。

冲曰:因於五炁而生五味,因於五行而生五神,神以内资,味以外养,五行有衰盛,故不齐等,五炁有迁革,故不并兴,人能体而运之,资而养之,即上人生矣。

炁行有多少,强弱果不均。

韦曰:群生初受炁时,有醇薄不等,性行不同,故强弱多少不均一也。刘曰:动植之类,皆以炁始生之本,至乎光大,质性各异,黑行亦偏,所禀自别。

同出异名色,各自生意因。

冲曰:炁之相生,同资於道,随所禀受,名色有异,善恶强弱亦犹此也,心之所生,谓之意,识之所受,谓之因也。李曰:俱资於道,成受於炁,故言同出,名氏既别,色类亦殊,故言异名色。其心清者正而善,其识浊者邪而恶,立行既异,志性不同,故各自生意因。刘曰:凡有生者,同出於道,名号既别,章彩又殊,类聚韦分,意因名异也。

从是异性行,而有受形身。

李曰:本性既殊,为行亦异,为善为恶,受福随形,六道流转死生。

含养阴阳道,随倚以为亲#14。倚亦作寄。

韦曰:既为阴阳所含,寄胎和合而有其身,物情迷惑,不知同出於道,故随所因寄,各亲其亲也。刘曰:中智之下,爰至昆虫,但受其形倚而亲也。故《庄子》云:一受其形,不忘以待尽。

生道非一类,一切人非一#15。

李曰:生化之道,其数甚多,人日是人,物日非人,万品不同,故非一类也。徐曰:阴阳变通,谓生之道,二炁交和,谓生之德。德之所生,道之所化,万物万形,种类非一,一切种植,人与非人,皆禀道德而后生成也。

本出於虚元,感激生精神。

徐曰:虚元者,道也,言人物生化,本出於道,精炁和合,更相感激,遂生精神,精神结化为人身神,以言虚能生实,元能生有也。冲曰:天地之广,万类之殷,动植殊形,飞沉异趣,皆因元而化有,自道而受生,积炁为神,共宗化本也。

譬如起音者,攘弦手动传。

刘曰:弦本元声,鼓之乃成乐,由虚元本寂,感激乃生精神。

宫商角徵羽,口气呼吸元。

李曰:攘,拾也。传手拾於弦,而音始发,以口呼吸於炁,而声始吗,非口元以出声,因弦方能振响,故知口为声本,手为音元。况之於物,非道不生也。弦谓琴瑟筝筑,谓箫笛歌谣,以此举喻也。

身口意为本,道出上首元。本静在虚静,故曰道自然。

李曰:有生即具身口意,身口意生,从何而得,叉由於道,以为元首,故曰道出上首元,此合喻也。冲曰:口之所呼吸,身之所运行,皆起於意运。意者,神也,生神者,道也。意澄净元为,即神安而契道,意躁竞有欲,即神丧而伤生,虚静凝心,乃合自然之道。刘曰:谓身。意本净,元诸垢累,穷其所以,乃是道性自然。

五音所动摇,遂与乐色连。

冲曰:五音隐於玄默,则体道恬愉,五音流於律吕,则感物哀乐,此喻朴散而为器,淳散而为浇也。李曰:前明自然之道本来清静,元视元听,非色非声,斯乃至至洪源玄玄妙本。今言受生之后,逐欲纵情,失虚静之理,丧自然之道,闻五音之摇动,耳遂注焉,见五色之青黄,目便滞焉,为有为之迷惑,乃声色之所留连也。

散阳以为明,布炁成六根。

刘曰:乐与色连,生生不绝,於是散阳和之炁,为情欲之明,以成六根,资身役用。

从是有生死,道遂散布分。

李曰:三业为因,六尘构染,绿善恶之行,受罪福之身,流转三界,往还五道,一生一死,或苦或乐,元处不知,故言布分。刘曰:六根资身,翻为身害,嗜欲不节,故生死相连,神去形留,自然分散也。

去本以就末,散朴以浇淳。

徐曰:去其本源,就兹流末,散素朴以为仁义,浇淳真而为伪薄,离道以善,险德以行也。李曰:散朴,故言去本就末,故曰浇淳,失彼真源,沦兹俗境,丧敦厚之行,竞浇薄之风也。

道变示非常,欲使归其真。

冲曰:内明者,虚白其心,外明者,烦劳其虑,因成妄想,遂溺死生,道无散而不淳,皆忘本而趣末,役役流浪,举世为常。大道之源,元名之本,革此常性,使返朴还真,人能修之,可证非常之道也。刘曰:示生死非常,令归根复命。

西升经集注卷之一竟

#1“自东祖而也”,疑“祖而”为“往西”之误。

#2“元”,疑为“元一之误。

#3“告子道要”,政和御制注本作“告以道要”。

#4“老君发言之初”,“初”字疑误。

#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故谈以言相然”。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心知其音”。

#7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子虽闻道”。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正自归之”。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鬼自避之”。

#10“臻志”,政和御制注本作“归志”。

#11“臻身”,政和御制注本作“归身”。

#12“元极之源”,政和御制注本作“论元极之源”,据补。

#1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味异行不等”。

#1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随所倚为亲”。

#1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一切人非人”。

3-西升经集注卷之二

西升经集注卷之二

华阳韦处玄句曲徐道邈冲玄子

任真子李荣刘七会注碧虚子集

道生章第六

老子曰:告子生道本,示子之自然。

李曰:一炁之动,万类罗生,咸以自然为宗,至道为本。而逐末者众,归根者希,告而示之,令其敦本,去兹有累,入彼自然也。

至於万物生,情行相结连。

冲曰:生化妙本自然之道,为万物之父母,天地之宗元,欲令关尹敬而尊之,重发此告也。刘曰:情发於内,行之於外,羁锁相缠绊,何止相连。

如坏复成,如灭复生。

李曰:因缘轮转,往还不绝,如坏复成,死此生彼,如灭复生,出幽入明。刘曰:此坏彼成,彼灭此生。

以成五行,阴与阳并。

徐曰:四炁分王,以成五行,五行相生相杀,相坏相成,阴并则灭坏,阳并则生成。冲曰:五行有殊,道炁惟一,阴阳有异,道炁无偏。五行有灭有生,即春秋代谢,阴阳有成有坏,则历劫推移。道在五行二炁之问,一而不变,故能为五行二炁之主,绵绵常存也。

辗转变化,遂为物精。

韦曰:五行一废一起,阴阳一往一来,亦犹人道,一死一生,变化辗转,物精不绝也。

吾思是道,本出窈冥。

李曰:是道者,是生死变化之道也,物既有碍,用实有穷,资道得通,始能元滞既本於道,故曰本出窈冥,道既不可思议,有元难测,不可分别,寄日窈冥,非窈冥也。刘曰:皆自元形中来。

愚不别知,自谓适生。

冲曰:道之元生,始於元始,窈冥绵邈,为万物之根。万物之生,皆受道炁,炁本精一,物得而生,愚者不知,谓不由於道耳。李曰:愚者无知,言适尔自生,不由於道,迷本也。

子无道眼,安知生灵。

韦曰:此明生死变化之道,本出窈冥之中,深不可识。而愚人窃然自恋一生,以为适乐,既非体道之人,亦安知人得一以生,鬼神得一以灵者哉!李曰:道眼者,洞视元外,照幽微也。人者,有生之灵也。言迷者远不能知道,近不能知身,故言子元道眼,安知生灵,至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始是智慧明了之人,无所不知也。

天地人物,虚元囊盈。

徐曰:二仪人物,皆生虚元大囊之中,盈满宇宙之内也。冲曰:天地万物,道炁乃冲满其中。

一从元生,同出异名。

李曰:高天厚地,人伦物类,大小愚智,元有自尔独化,一切皆本虚元,俱从道生,故言同;别性殊名,故言异。橐籥者,举喻也。弃中出气,钥中有声,虚元中有万象。刘曰:吹万不同,其名亦异。

是亦本非,在所用正。

刘曰:事有逆顺,理有变通,是非无常,执之者,或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在所用正,勿穷其本也。所字非字,乃知其识#1。

冲曰:是非有异,道用无差,不可以名字诠,不可以是非辫,至哉妙道,唯一而已矣。刘曰:得意忘言,信道斯笃。

当与明义#2,勿与愚争。

李曰:就明师,依善友,议得失,知是非,徒争外事之可否,不明修身之损益,勿取之韦小,斗以无明,虚劳辞费,终无利益,故言莫与愚争。

子取正教,勿信邪听。

李曰:忘言得理,无为契真,正教也;有为累真,逐欲伤性,邪听也。勿信者,当收视反听,勿邪见邪听也。刘曰:当机者,正理僻者邪。

何以知邪?子为物倾。

徐曰:情奔色欲之境,身驰名利之途,邪魔鬼物乱其神,荣华富贵惑其志也。刘曰:不会真趣,为物倾动。

何以知愚?不察言情。

韦曰:不知大道之自然,而外物之所倾者,皆邪人也,不察道言之情实,而大笑之者,皆愚人也。刘曰:抱惑守愚,几微不照。

为道问道,为经问经。

韦曰:知道为真,问而行之,是不邪也,知经为实,问而思之,是不愚也。刘曰:为道者,应用无方,为经者,议其陈述。

问不本末,知愚冥冥。

李曰:道,理也,经,教也。冥冥无明之徒,暗而更暗也,为道问道,访理须达理也,为经问经者,请教须解教也。今下士外不识教,内不达理,不知本也,不识教,不知末也。本末理教,俱悉不识,如盲人暗行,故曰冥冥。刘曰:本者,道也,经者,末也,拟议不知其本末者,真是愚冥者也。

但知求福,不知罪婴。

李曰:不知行正以立功,而反信邪以求福,斯须之福未来,究竟之祸已至,此是为罪之所婴缠也。

但知养身,不知戮形。

李曰:以有为滋味,爱养此身,生生之厚,动之死地,不自外来,正由六根遇此刑害也。刘曰:愚者为善以求福,而复作恶以招罪,方资衣食以养身,而益侈美以丧命,故断恶者福会,弃欲者身存。《庄子》云: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婴儿之姿,贵养厚敦。

刘曰:求福养身者,当如婴之厚敦。

忽无就形,知非常生。

韦曰:厚,醇也,敦,朴也,就,成也,学道者当知婴儿之貌所贵,养其醇朴之性,忽然而自形,而无心成其形也,类然而自生,而未始知其生也。

无履太白,可令永存。

韦曰:履,行也,太者,存生之过厚也,白者,知见明了也。无行此二事,则同婴儿之醇朴,近长存之道也。

有何妙意?乃欲相倾。

李曰:人皆去黑之白,出暗入明,今言无履太白,有何妙意,太白异俗,为俗所冤,劝令混浊,始得长久意之妙也,其在兹乎。

父子恩探,不足相听#3。

李曰:师资义重,父子恩深,子有不是之事,又须·从父之是,弟有不善之行,必须从师之善,是故贵之以师父,重之以训诲,听复之者也。

勿复缴音叫叽音慨。远近笑人。

李曰:缴慨谓强梁谊噪也。无义之弟,不孝之子,不从父之命,不受师之令,悖恶於上,失子弟之礼,故为人笑也。今言勿者,戒令莫如此也。

掩恶扬善,君子所宗。

徐曰:宗,尊也,扬恶则恶匿,扬善则善闻,故君子所宗。

邪正章第七

老子曰:邪正教言#4,悉应自然。故有凶吉,应行种根。

韦曰:种根正者,自然而正,种根邪者,自然而邪。邪者行自凶,正者行自吉,岂非自然乎。李曰:言人心既有逆有顺,为行亦有善有恶。行已乃尔,教人亦然,坦荡君子教人以正,故曰正言,嫉恶小人,教人为邪,故云邪教,为邪,虽不欲邪而邪自来,为正,虽欲正而正自来。报之如此,故曰悉应自然。而报邪者以凶,应正者以吉,应善恶无滥,报对不差,犹如种窠,随根各别,爻然异也。

如有如受#5种核见分。

韦曰:既受此生,即受此形,善恶吉凶,各随所行,如草木之生,各从其种核而区分不同也。刘曰:正邪之行,立之於前,吉凶之报,应之於后,至於兆见,赌#6效方知,故如日#7如有如受,种核见分。

道别於是,言有伪真。

韦曰:道体弘通,本无真伪,真伪之起,由於言教。

伪道养形,真道养神。

李曰:动皆合理,为之正,举又乖真,谓之邪。邪是虚假,故言伪,正是究竟,故言真。真能入妙,所以养神,伪乃是赢,所以养形。养形者,谓以滋味充身,养神者,谓以清净修心。刘曰:有为有欲者养形,无为无欲者养神,养形者为灰为土,养神者能亡能存矣。

真神通道,能亡能存。

韦曰:形不可留,因欲养而留之,故曰伪也,无为养神,则寂然感通,故曰真也。若然者,死生齐度,存亡等贯,故不存其存,是能亡也,不亡其亡,是能存也。徐曰:神与道通,千变万化,能死能生,能亡能存也。刘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系累都尽,出处无滞。

神能飞形,并能移山。

韦曰: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何所不能哉!故能飞形而移山也。

形为灰土,其何识焉。

李曰:形者,生为质碍,本自无知,死为灰土,复何所识。刘曰:养之虽厚,终为灰土,事既不虚,何用过泰。

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养寒温。

李曰:有身有息,非为困声色,苦於香味痛痒寒温,皆为恼本也。刘曰:丧命者声色,为疾者滋味,有待之身,无时而适也。

意为形思,愁毒忧恼,吾拘於身,知为大患。

李曰:身为寒热所恼,心为忧愁所毒,唯心与身,内外俱息。其致云何?叉须外忘於身,内灰於心,身心尚忘,何息之有!此劝拾有为也。刘曰:能外其身,则无忧也,亦同於有累也。

观古视今,谁能形完。

李曰:远观往古,近视当今,为变化之所流逐,阴阳之所代谢,谁得完存者耳。刘曰:彭祖、殇子,皆同灭亡,况庸庸之夫哉。

吾尚白首,衰老孰年。

李曰:老君托神降逵,尚见衰老,犹自白首,沉俗徒万境冻燠盛衰,变化迁移,诅得长久?孰年亦老也。

吾本弃俗,厌离世间。

李曰:有为纷杂,人间秽漏,不足可保,厌而弃之。

抱元守一,过度神仙。

李曰:元一者道也,怀道抱德,存三字一,位参上圣,果日高仙矣。

子未能守,但坐荣官。

刘曰:未能守一也,夫关令在任,尚称荣官,明世禄赫奕之夫,固无时得道真也。

子能不动,神灵得安。

刘曰:不为物之所动,则神炁安也。

子能捐欲,举事能全。

刘曰,无欲者,百事皆当也。

子能无为,知子志坚。

刘曰:若守志无为,非坚操不可得而成也。

今为子说,露见敷陈。散解剖判,真伪别分。

李曰:露见,显示也,敷陈,演说也,散解,开释也,剖判,次断也。纵情为伪,去欲为真,虑彼迷方,未能玄悟,是故分明开说,令知善恶。

子当谛受,重道殷勤。

刘曰:道尊德贵,不可轻也,信不足,有不信,故须殷勤也。

道为明出,经为学先。

李曰:暗者不解,求真明人,始能修道。道非孤得,铃自由经,故知入道之理,经为学先也。刘曰:非明无以见道,非经无以可依。

授与能行,不择富贫。教化与乐,非有疏亲。

韦曰:心能行道者,则道亦出而授之,心乐学经者,则经亦示而化之,岂择贫富亲疏哉。李曰:道无分别,不以贫富隔绝,不以亲疏阻教,务在行而闻化也。

取与能行,文与其人。

李曰:圣人虚应,理在合机,不信不行,何教何授?要在坚心奉法,然后授与灵文。刘曰:无私之至。

学尔教尔,不失道真。

李曰:尔,汝也。我教於汝,汝宜学之,铃得成也,不失道也。

天地章第八

老子曰:天地与人物,本皆道之元。

冲曰:言二仪人物,本皆道之元炁也。

俱出於太素,虚元之始端。

李曰:元,根本也,太素,清净洁白之道也,虚元,玄妙非有也。三才虽大,万物虽多,莫不同以清净之道为根元,玄妙之理为本始,若非道为端绪,物不得生,同皆如此,故言俱出。

彷佛之精光,微妙之上玄。

刘曰:太素者,气之始质也,谓天地万物以道为元,出於太素之始,入於虚无之端也。万物既见其质,彷佛乃有精光,即微妙之玄体也。

譬如万里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沙难。

刘曰:道惟幽微,难以闻见,指事为喻,开悟有情也。坑深万里,目睹数寻,水尚不窥,孰云见底,水有形质,明白尚不能见,道无体状,暗默如何得知。

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终者去#8,不见其灵魂。

刘曰:精义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过此以往,未之或知,斯言信矣!且魂气无所不之,尚不能见驮,一往,而况窈冥难测,岂知所由然。

淳阴共和合,扬不能显分。

刘曰:阳,生也,阴,死也。死者无阳,故云淳阴。和合者虽有阳用之德,不复分晓而能知也。

过往与甫来,视譬以见前。尚不能了理,安能知亡存。

韦曰:甫,始也,过去之与始来,譬如视见前之事耳。而愚者尚不能晓了,见其理趣,而况窈窈精微之道,若存若亡者,岂识之哉。李曰:过往,过去也,甫来,未来也,见前,见在也。以天眼智见未来事,以宿命通知过去法,以漏尽故知见在相。今昏迷之士,蒙蔽之徒,不体三界之皆空,未谢一身之俱寂,至於吉凶祸福,生死存亡,都不能知此因缘,如何可了真道之妙趣也。

譬如瘠痘者,不能传人言。

徐曰:言道机妙不可言宣,心知其意,口不能言,如瘠痘病人,言尚不能传,何能谈说妙道耳。刘曰:哑者不能传言,犹盲者不能见道也。

为聋弹宫商,其人岂能闻。

刘曰:愚者之闻至道,犹聋者之听宫商。

才僻有其智,受教如语传。自谓通道情#9,情衷不能丹。

才李刘本作自谓通其辞,情猥不能宣。李曰:才辫始可传言,聪慧方能宣法,讷士自谓能传其言,猥情鄙见未能宣叔,下愚自谓玄教已称,而心暗昧至理不明也。

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元。

李曰:明道事资於法,识本理由於智,无智故失生本,心暗岂达道元,是以滞俗者多,归道者少。刘曰:对教传言,自谓通理,不知猥昧,失彼玄宗,既失玄宗,生本亦丧,生本尚丧,安知道元。

行道章第九

老子曰:子若行吾道,当知上慧原。智亦不独生,皆须对因缘。

李曰:慧以鉴空,智以照有,空有双照,理无不洞,故名智慧。然慧原颇彻,智本难穷,穷之者,铃因於明师,因缘不会,智慧不起。刘曰:解道者名为上慧也,智无善恶,非绿不起。

各有行宿本,命禄之所关。

刘曰:贤愚贵贱,贫富寿夭,皆宿植行本於前,命禄关之於后。

同道道得之,同德有德根。

李曰:愚智明暗之殊,贵贱善恶之异,皆由本行,并藉宿命,命有短长,禄有丰俭,铃闻着於往昔,始受报於当今。是以善人同道故得道,同德得德根,恶人不同道故失道,不同德失德根。刘曰:应报无差。

宿世不学问,今复与世邻#10。是以故得失,不乐於道文。

李曰:前生之时,不好经法,此宿代不学问也,今身已来,又无良师善友,亲仁善邻,类彼面墙犹斯触壁,信其愚夫不乐经文,故言是以故得失,不乐於道文。刘曰: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夫丝无常染,次习成性,有教无类,积习生常,宿不学真,今何慕道,终身役役,常与失邻。

贪欲利荣宠,受施念恩勤。更以财相厚,不衰#11下窦贫。

李曰:同於上德,本自虚元,失於至道,多生秽浊。以荣华贵宠为利,遂则贵令,以钱财施惠为恩,交相往还,喊贫与富,故言相厚,曾无少慈,愍念妻贫,宁有忠归真向道也。刘曰:矜孤悯穷,凡人所轻,圣人所重也。

必复多瞋患,无所处定原。

徐曰:处,安也,原,本也,谓心也。夫心系荣利,情存名实,宠辱惊惧,冰炭伤和,瞋恚既多,情性奔荡,志操靡常,无所安定其心也。

学不得明师,焉能解疑难。

李曰:狐疑未畅,玄妙不通,要在明师,方能开悟,守愚至死,悬解良难。刘曰:迷道者寻岐,莫之知返,悟者难遇,识者复希,师既自迷,焉能解惑,惑若不解,虽博非明。故《礼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吾道如毫毛,谁当能明分。

李曰:内无自然之智,外阙善诱之师,毫毛小物不分,不知大道之原,不讲那解也。刘曰:言其细微难解。

上世始以来,所更妙如沙尘#12。

徐曰:更,经也。老君开辟以来,混茫之中,眇眇莽莽,年劫遐广,典籍不载,所经劫数,如沙尘之多,实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动则有载劫,自惟甚苦勤。

徐曰:载,年也。言自开辟以来,经历死生变动,则有年劫,不可算数纪载,自惟周游八冥,登山宅海,履兵火,涉风尘,教化众生,难卒备至,甚苦甚勤也。

吾学无所学,乃能明自然。

李曰:为俗,学者日益,则学有所学,为道,学者日损,则学无所学。学有所学,则暗於至理,学无所学,则明於自然。故知自然者,非为而自然,不为而自然也。前日劝勤修,此文戒志学也。

华要归其实,茎叶如木根。

刘曰:复命归根,方明其实。

为归道祖首#13,以知始元端。

徐曰:祖、首,皆始也,为道之体,从流末及源。本与太始合精,终能会於常道,以是方知无为首上,玄之又玄也。刘曰:为俗,处於有为,为道,趣无为,有者生死游魂,无者湛然常存也。

子当无相启,勿以有相关。

李曰:若能行於无相,则众妙自开必也,封在有为,则玄关斯闭。刘曰:无,谓道也,有,谓俗也,以道相关,帝之悬解,以俗相关,生死系缠也。

西升经集注卷之二竟

#1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乃知其诚”。

#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当与明议”。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不是相听”。

#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邪教正言”。

#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如有所受”。

#6“赌”,当为“睹”之误。

#7“故如日”,疑当为“故曰”。

#8此句,政和衔制往本作“亦如终逝者”。

#9此句,政和树乱注本作“自谓通其情”。

#10此句,政和抑制注本作“今复与失邻”。

#11“不衰”政和初制注本作“不哀”。

#1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所更如沙尘”。

#1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为道归祖首”。

4-西升经集注卷之三

西升经集注卷之三

华阳韦处玄句曲徐道邈冲玄子

任真子李荣刘化会注碧虚子集

重告章第十

老子曰:吾重告子,子当谛受。

李曰:真道难明,故以重告,叉宜详审而奉受之。

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

冲曰:以太无为上道,以上仁为五德主。韦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物有显然则不通,得道以通之,故德连显,物有不得,因施之令得,故仁述章上仁禀德以为主也。刘曰:宥物於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

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效为首。

李曰:子欲行道者,以无为为上,有为非道也。子欲立德者,以化慈为主,杀害非德也。修折旋之礼者,秘须在於分义,行之谦退,无义无谦非礼也。为施之博者,宜隆之於恩,以恩为亲友也,不友於恩非施也。存之於惠先,在利人不利於人非惠也。履之於信,定有效验,为先有名无实,虚而不效,非谓信也。能行此者,可成道矣。

伪世亦有之,虽有以相诱。

李曰:道德之风,无,乎不仁义之化,是处可行,然则化有浇淳,政有得失,行之者,六德皆具,丧之者,一道不成。浇伪之时,亦言有其道德,备於仁义,而不能实用,假以虚行妄相诱引,并非真信也。刘曰:如上六事,伪世亦行者,为有希求以相诱也,非为行道以利物也。

是以知世薄,华饰以相村。

李曰:不存道德之实,亦失仁义之真,唯有虚薄华辞,更相扮拂。刘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华薄之情,孰能隐蔽。

言处#1飞龙前,行在跛鳌后。

韦曰:伪世浮薄,矫化义以求利,诈礼信以求名,徒有其名而无其实,故言在飞龙之前,而行在跛鳌之后,徒有空言而行之,不可及也。徐曰:古之君子,讷言敏行,今之小人,言疾行迟也。李曰:轻诺急言,言在飞龙前也,无实寡信,行在跛鳌后也。

仁义礼信废,道德荒亡腐。不以道相稽,反以财相辅。

韦曰:徒诈称仁义礼信之名,而元其实,故曰废也。世道交丧,为日久矣,故曰荒亡腐也。稽,致也。然不能以道相招政,而以才辩相辅助也。徐曰:稽,启也,启开悟也,辅,佐助也。忽无就形,背真向伪,华薄之甚,以至於斯也。李曰:稽,至也,不能矣,德往德来,以道相至,翻乃以财以货,更相辅益,志在有为也。

譬如镜中影,可见不可取。言如响中应,风声岂可绪#2。伪世教若此,如是迷来久。

绪,李刘、李本并作聚。韦曰:先圣之教,如镜中之影,声中之响,随隐去来,镜自常静,随声大小,响自常元,而伪世迷执圣迸应物之影响,矫以治物,何由可取而绪用哉,则知迷来久矣。李曰:镜中之形,取之实难,风裹之声,聚之非易,声之与形,取叉不得。轻诺薄行,有为事业,实知无益,浇俗昏迷,是以自远,故云迷来久矣。

天下之人物,谁独为常主。迷迷以相传,辗转相受与。

韦曰:几物云云皆自然,而无有其主使其然者也,而迷惑之徒,谓道可以授人,自然可以与人因相传授,岂不大惑哉!刘曰:圣人夷俗,与物同波,神无死生,形随变化,教贻於后,迷者相传,以迷授迷,故展转不绝也。

邪伪来入真,虚无象如有。

刘曰:昧者不明,为邪所入,巧伪乱真,像如有道。

自伪不别真,为贪利往守。

徐曰:迷师自伪,不辫真邪,为责欲所缠,殉俗逐利,往而不返。以此守身,谁云长久哉!李曰:邪伪,有为也。入真,无为也,迷者将欲邪道以求正真,有为而入无为,铃竟不得也。以此为得,是虚空有像,而非真有。自着有为之伪,不识无为之真,何以得然,止为责欲财利,以此相守,遂失无为真道也。

非常正复亡,痴盲持自咎。

刘曰:守伪失真,正复亡灭,痴盲所致,欲答何人!

如木自出火,还复自烧腐。

刘曰:火自木生,还自烧木,邪自身作,还自灭身。

圣辞章第十一

老子曰:圣人之辞云,道当以法观。如有所生者,故曰为自然。

韦曰:道法当何所观哉?直以无法无观,自然自冥耳。《道经》曰:常无欲以观其妙,此之谓也。如今所生者,何以而生哉,不为生而自生耳,故知道自然也。刘曰:几是有生,皆从於道。

眼见心为动,口则为心言。鼻为通风气,鼻口风气门。

李曰:眼则视见外色,心则动缘前境,口既能宣言语,鼻乃通传风气,此则谁使之然耶?皆不知所以然而然也。气从鼻口,为风气之门。刘曰:引声色者,耳目也,通风气者,鼻口也。

喘息为宅命,身寿立息端。

徐曰:喘息,促急貌也,宅,人所居托也,立,住也,端,首也。人生迅速,若白驹之过隙,气息促急,在於呼吸,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故气为生命之所居托也。七尺之身,百年之寿,生死之去住,以气息为也。刘曰:命依气,气依身,气绝命亡,身谢气散。

譬如谷草木,四气时往缘#3。

刘曰:草木资四气以生成,形骸藉喘息为宅命。

气别生者死,增臧赢病勤。

韦曰:别,离也,人全离气则死,若气有增减,则有赢病之、勤苦也。徐曰:四气有盛衰,四时有代谢;故百谷草木,有生成凋枯,缘往则死,缘来则生,譬如人假四大而生,四绿离别则死,四缘和合则生,阳并则增旺,阴并则衰喊,故赢疾动苦生老病死也。

以是生死有,不如无为安。

刘曰:有为有欲,生死迁流,无为无欲,常安不动。

无为无所行,何缘有咎愆。

韦曰:夫无为者,无行无止,无去无来,无生无死,变化恢然,安之於命,咎愆何缘而有哉!

子不贪身形,不与有为怨。

徐曰:食乐身形,厚其生养,恣六情所欲,任三业所为,有为有事,致成生死怨仇也。若知身非我有,生是委和,无生养过息,又何怨贼之有哉。

五行不相克,万物悉可全。

刘曰:夫七尺之身,五行毕备,有为过当,逆顺相攻。若外智遗形,付之自治,各司其分,阴阳顺序,不相侵克,则百体俱全也。

万物无有常,成者不久完。三光无明冥,天地常照然#4。

韦曰:有成爻有毁,无成则无毁,自然之常道也,是以圣人虽成不成,故能无时而不成也。夫天地无心,故能常照,三光无心,故无明冥,圣人无心,故能常成也。

观诸章第十二

老子曰:观诸次为道,存神於想思。

李曰:为行之道多方,修身之途非一,前虽陈化道,乃恐迷者未回,今观为学之徒,修道之次第,欲得长生不死,唯有存神思道,则智将道合,存神则神与形同。神与形同,自入清虚之境,智得道合,默归智慧之源,妙果斯成,方为道也。刘曰:观心次第,令乱想不生,以思要道也。

道气与三光,念身中所治。

李曰:道气者,导引也,三光者,身中之三一神也。修身之道,爻须导引和气,令得致柔,存三守一,一不离身,自当得道。三一之神,化在人身三官之内,念念不散,其神自降,神降则真道成也。刘曰:内明外照,天地气通,澄神净虑,纲维不散,

彷佛象梦寤,神明忽往来。

李曰:人能念道,道自来归之,若解存神,其神自降,忘情忘识,如梦如寤,彷佛神降,罔象得真,神则出入无方,故知往来不滞。

啖泊志无为,念思有想意。

徐曰:啖当作怆,恬怆无味,虚静无为,志在思玄念真,逍遥无事,而未能灰心槁形,情忘爱染,犹有思情念虑,追绿之想,食欲之意也。

自谓定无欲,不知持念异。

韦曰:次当遣存神之心,啖泊志於无为,此存神之思,犹有相有意,故当又遣之以定于无欲,亦乃忘其思念,故不知我之持心念神之异也。徐曰:言存神之人,自谓安心定意,无爱染之情,而不知神有虑欲,虽持戒闭空,而邪念思想不觉已生也。

或气尚岩盛,自知尚多事。

徐曰:赢作粗。学者未能弱志精行,虚和保神,或意气刚强,好尚粗盛,粗盛,有为之法,事乖淡泊,故自知所尚,多事多息也。李曰:有想新生异念,初起由细微也,积念为大,增想成多,纷纶有为,昏惑斯甚,此惑尚粗盛也。人问之代,有为万境,六情系者,触途皆染,故曰多事。

事兴则形动,动则外通谋。

徐曰:物事滋兴,则动用身形,身形噪动,则心智外通,谋虑得失。李曰:外事既兴,内心亦动,心与事合,共图有为,故曰通谋。

谋思危之首,危者将不久。不久将欲衰,衰者将不寿。

徐曰:不能静神内念,而役智外谋,谋虑既繁,神劳志失,此乃伤性之由绿,危殆之端。首危者,不久将政衰损也,形弊于外,神劳於内,内外俱伤,将恐不久,衰煞则神忘气散,亦将不能享寿存生也。李曰:无思无虑则安,有图有谋则危,安则长存,危则不久,不久则伤夭,故曰不寿。

以身观声名,物事难可聚。

李曰:身是内也,名是外也,内身犹为空假,外名故是虚花,以此而观,身尚不可久存,物亦不可久聚。何故?以此一身扳绿万境,并欲聚前,有为声色名利可欲皆聚一身。戒有累,勿令责染也。徐曰:物事者,财货之事也,身为道器,名为身贼,故名成则身败,身安则道隆,以斯而观,名声财货难可聚积也。刘曰:身为名亡,孰为聚物。

以名声传号,必为是所诱。

刘曰:夫嗜欲肆情,徇名责利,志重声色,高尚侈靡者,曷尝以为非哉!故曰必为足所诱也#5。徐曰:言以高名令誉称号尊荣而为是者,以此货利为心也,既货利为心,是叉为名利之所诱引也。

皆坐於贪欲,贪欲为殃咎。

徐曰:坐者,罪之所由,殃,祸也,答,罪也。言重名誉者,坐由责欲无厌,则为三世之祸罪也。李曰:饕餮之徒,食婪之辈,亡不以道自为殃咎。刘曰:五刑之属三千条例,唯坐责欲被刑,未有康贞政辟,责欲既为大祸,人人何不戒之。

贪者为大病,习贪来已久。合会微渐渍#6,非缄艾所可愈#7。

徐曰:食为三毒之首,为生死大病,由其前身积习怪责至於今世,故云已久也。滋,益也。愈当作愈,病疹也。积习食心,其来久远,合会微细,惭渐益多,譬膏肓之病,非缄艾所疹愈也。李曰:食可煞身,故为大病。积习生常,故云来久。微微而长,渐渐而进,自微至著,从小至大,息生於内,病至膏盲,难可救除,故非缄灸所愈。刘曰:久植根栽,触类斯长,病非形质,岂缄艾所可治也。

还身意所欲,清净而自守。

李曰:贪为至病,救所不除,今欲除之,其用何道?但能无欲,而贵自除,若能忘身,而害斯遣,唯清唯静,守道守真,端坐无为,绦然绝累也。刘曰:芸芸者归根,复命者自守。

大圣之所行,不慕人所主。

徐曰:慕,犹尚也,圣人尚虚静无歌,凡人尚名利有欲,真与俗反,去取不同,故不尚凡人之所主也。李曰:小人所履,耳目注於声色,心意住於责欲,反以此为病,不得成道,大圣所以行清虚无欲,心不主於有为,故无人问之累也。刘曰:彼我尚丧,岂求主哉。

有常可使无,无常可使有。

韦曰:我本无身,忽然而有,常忘其有身同铃未生之时,此有常可使无常也,不以生为生,故常生而不朽,此无常可使有常也。徐日;失道者有常使无,得道者无常使有,故《庄子》曰:庸诅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人之非天乎?斯之谓矣。李曰:俗人之所慕,但食名利,唯求情欲,志在於有,不肯於无。今圣人内遗心识,外绝名声,非有非无,能无能有,不有能有,可使有归於无,不无而无,可使无归於有。无归於有,无有不成,有归於无,有无不灭,或隐或显,变化自在也。

经诫章第十三

老子曰:经诫所言,法义所推。赫赫兴盛,不如妙微。

李曰:寻经诫所言,依法义推究,济济贵盛,赫赫高门,宠极则辱来,乐往则哀集,常婴得失而息兴衰。不如怀道自安,含真善见,退不枯槁,进不荣华,逍遥木属之问,放广市朝之际,存妙微质朴也。刘曰:赫赫者亡,妙微者常,以义推穷,铃至於此。

实不如虚,数不如希。

刘曰:心实无妄,故致虚妙,事烦多弊,故不如希。

茂多卒夭#8,疾不如迟。

徐曰:卒,急也。邪教、正言,悉应自然,故修习科法,应急而易成,祷鬼析神,多有卒验修为正道,应迟而难成,难成而无败,入於不死不生,习学邪文,易成而易败,不免轮转生死,故邪不如正,疾不如迟也。

兴者必废,盛者必衰。

刘曰:万物皆然,非止人事。

圣人绝智,而为无为。

徐曰:绝邪智,去有为,明正智,为无为也。刘曰:绝智故无兴盛,无为爻无废衰也。

言无所言,行无所施。

徐曰:言於无言之理,终何所言,行於无事之事,又奚所施乎。刘曰:冥然顺物,与道同游,丧偶亡怀,行安将寄。

孰能知此,偶不如奇。

韦曰:道本无言,应物而言,故言无所言也;道本无行,应物而行,故行无所施也。偶者,二也,奇者,一也。能知无言无行者,故当损二归一以趋道也。刘曰:身以偶神,欲以偶身,劳形者为赡形骸,丧身者为多爱欲,故遗形者神静,弃欲者身安。《庄子》云: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亡心心焉。

多不如寡,孰贤难随。

徐曰:寡,少也,随,从也,多方博学,泛观众流,不如专精味道,抱一守玄。故曰多则惑,少则得。谁谓仁义贞康以为贤善,然徇名荡德,易生伪薄,难以从德反道。故曰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孰仁难可,其义少依。

李曰:无为之行难行,不二之心少悟,谁有贤名之士,仁善之人,能以可於心而随其行,仁贤尚为难可,蒙昧故非易行,是故知幽玄妙义少能依者也。

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李曰:若能随不言之教,依元为之理,自然悟道。智无不知,虽无所不知,而即无知,能忘於知,得道枢机,今言得者,得道要妙。刘曰:道以无知为宗,体之者,得其枢要。

空灭成无#9何用仙飞。

徐李刘本作空虚灭无,何用仙飞。韦曰:遣大贤七义之名,归大贤仁义之实,则渐阶於道也。枢者,要也,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既渐近於道,故能知道无知也,此是道之机要也,则知道体不可以有心期,故复损机以至空,损空以至无,然后能飞仙矣。仙者,无生无死之名也。夫真人者,通古今,等变化,与万物同体,与造化同生,故能无时而不生,无往而非可,乘虚履空,贯金穿石,何足为难矣。徐曰:神人守精反真,空虚灭无,仙人养神长生,举形升天,有形不如无形,故曰何用仙飞也。刘曰:去留离形,随变任化,旷然无时,待飞仙何为。

大道旷荡,无不制围。

徐曰:大道高远,旷荡无边,陶育万物,制御於神,范围天地,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李曰:玄而远,故言旷,平而夷,故言荡。控御一切,故言制也,包罗万有,故言围也。

若能明之,是所反非#10。

李曰:若能明之於大道,至理无不通悟之,於旷荡尘累无不冷,则知从来小见,旧日俗情所善者非善,所是者非是也。

经言审谛,孰知能追#11。

李曰:审谛,真实也。夷心则照之於寂路,虚已则达之於道原,灭闻见於枢机,绝是非於旷荡,此为玄妙之教,真实之言。而迷俗逐欲者多,忘情者少,谁能随之。刘曰:道绝情虑,理超言象,隐显殊致,固非浅识者所知也。

深妙章第十四

老子曰:道言深妙,经戒乙密。天地物类,生皆从一。

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故曰生皆从一也。李曰:绝虑为深,不测为妙,一者,玄也,密者,微也。经法深远,诫律玄微,所说之言,极为幽奥,皆云天地人物,俱从道生,信而有征也。

子能明之,为知虚实。

李曰:明之,体解一为物本,知物从一生者为实也,言不从一生者为虚也。

子若不照,显之不别。

李曰:我非汝说,若不能照了,我虽显示,汝亦不能分别。刘曰:心若暗昧,纵显现亦不别。

子志於有,无为所疾。

徐曰:疾,犹病也,有是无为之病,劝去有归无也,刘曰:静以憎乱,简以恶烦,有为多是无为者疾。

为有所婴,亿载无毕。

李曰:若能志在无为,则修然#12证道,恕存有欲#13,以此婴绕千亿万载,为有为系缚,无由了毕。刘曰:得彼逐此,羁锁相连,爱心流注,何时可毕。

道言微深,子未能别。撮取於略,诚慎勿失。

韦曰:子既未能别了道言微深妙远之旨,且可撮略其粗浅之诚言,勿令心有放逸也。徐曰:众妙难明,撮略要诀,保德守真,顺戒勿失。李曰:玄章秘典,未可具明,采取要略,唯当顺从经戒,拾恶从善,出有入无,终始常行,莫令差失,谓达经也。

先损诸欲,勿令意逸。

徐曰:持戒制情,先损诸欲塞兑,则尘境不入,闭门则心意无逸也。

闲居静处,精思斋室。

李曰:无事即是闲居,安心便为静处,专情乃日精思,洗心名为斋室。

丹书万卷,不如守一。

徐曰:飞炼八石,炉转九丹,刀圭一奏,上升清天。虽日神妙,犹是方卫,岂若正性真根元一内法,守而不失,与天相毕,故曰丹书万卷,不如守一。刘曰:为道日损,不假繁文,但能守一,道自得之。

经非不达,终有#14虚实。言有必无,子未能别。言无必有,子未能庾。

徐曰:经虽简略,理非不达,世教虚伪,道文真实,实中有实,是以有不定有,还归於无,无不定无,还复生有,有无相生,未始有定,尹子始学,未能辨次。李曰:上言虚实,其在此乎,言无铃有,此乃虚为实也,言有铃无,此乃实为虚也,实而为虚,子当未能分别,虚而为实,子亦未能次了,能次能了,知实知虚,既达於经,自保於道。刘曰:理有通变,言有抑扬,达文者丧其真,执教者乖其趣,微言隐奥,剖其良难,体解内明,方可玄会也。

但当按行,次来次灭。

李曰:但可依按经法,奉而行之。先拾於恶,次忘於善,先破有欲,次灭无为,有为无为并忘,若善若恶皆泯,念念欲起,次次荡除。刘曰:既不能次明幽旨,但当依教,次第修行,耳目闻见,不便寻思而生分别也。

道有真伪,福有吉凶#15。

刘曰:乖宗者伪,会理者真,无为所致者吉,有为所致者凶,故《德经》曰:福兮祸所伏也。

罪有公私,明者纤密。

刘曰:为道者公也,为俗者私也。夫修道者,不契玄宗,情行尚起,应物失当,事或有违,春春匪躬,志在济物,笃诚於道,理异私怀,义属中孚,难过可亮也。纤密犹赢细也。

占往知来,不如朴质。

李曰:达於过去,占往也,明於未来,知来也。虽有智慧,终始皆知而多败,必有颠蹶,唯当存之朴素,敦之质真,可以立身,可以事君,可以养亲,可以成道勤修也。刘曰:逆虑多忧,知来近辱,绝圣弃智,纯素以居。

西升经集注卷之三竟

#1“言处”,政和御制注本作“言出”。

#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风声岂可聚”。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四时气往缘”。

#4此句,政和御制主本作“天地常昭然”。

#5此句,当为“故曰必为是所诱也”,“足”为“是”之误。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合会微渐滋”。

#7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非缄艾所愈”。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邪多卒验”。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空虚灭无”。

#10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所是反非”。

#11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孰之能追”。

#12“修然”,疑为“鲦然”之误。

#13此句,疑当作“如存有欲”,“恕”为“如”之误。

#14“终有”,政和御制注本作“中有”。

#15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福有凶吉”。

5-西升经集注卷之四

西升经集注卷之四

华阳韦处玄句曲徐道邈冲玄子

任真子李荣刘仁会注碧虚子集

虚无章第十五

老子曰: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万物#1。

徐李刘本并作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韦曰:虚无者,无物也。自然者,亦无物也,寄虚无生自然,寄自然以生道,皆明其自然耳。一者,即道之用也,天地万物皆从道生,莫有能离道者。复谓之一,一之布气,二仪由之而分,故曰一生二也,万物莫不由天地氤氲之气而生,故曰天地生万物也。李曰:此谓有像之物也,自上生下,次第相生也。刘曰:推穷生本,以致虚无,此乃名理相阶,其实不知所以也。

万物抱一而成,得微妙气化。

李本作化生。韦曰:天地万物皆微妙一气而化生也。徐曰:二仪、万物皆一而成,人独得微妙之气,故能精灵变化也。李曰:天地、人物,并皆抱真一之道。受微妙之气,所以方得化生,是知一气者万物之本也。

人有长久之宝,不能守也,而欲益#2尊荣者,是谓去本,生天地之道也。

徐曰:长久之宝,一也,人不能怀微妙之气,守一以长生,不保其所宝也。而保人所宝,增益情欲,慕乐尊荣,是谓去其本也。生真宝二仪之正道也。刘曰:长久之宝,谓真性也。夫食益尊荣者,丧其本生之性也。

恍惚章第十六

老子曰:虚无恍惚,道之根。万物共本,道之元。

李曰:至本空寂,名曰虚无,虚无即非空寂,有无不定,称之恍惚。云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故知虚无者,此即道之根本,万物得生,皆由於道,是知道为物之本元也。

在己不忘#3,我默焉。

默,韦本作异。韦曰:言一切万物,莫不共道同其本源,而常生流荡,不能官同於道,是以轮回生死之波,若能存道於我,则其命不灭不亡矣,众人皆不能存道,唯我独能存之,故我异於众人。李曰:道者物之元,气者生之本,失道则死,丧气则亡。若也不亡,圣人默然不说,今之广说至言,大敷妙教,而教其养气抱道,复本归根。人若能纳气於内,抱道於怀,水火之所不能灾,生死之所不能害,长存入道,端坐成真,得意忘言,故云默焉,知而不默,乃失之也。

生置章第十七

老子曰生我於虚,置我於无。

徐曰:置者,立也。虚气和合,变生我形,精妙无物,化立我神也。刘曰:实不生实,生实者虚也,有不容有,容有者无也。

生我者神,杀我者心。

韦曰:生者,存也。我所以长生者,心同於虚也,我所以长存者,形同於无也。神无形兆,故生我也,心有所存,故杀我也。李曰:形不自生,得神始生,身不自杀,由心故杀,心不为恶,足可长存也。

夫心意者,我之所患也。我即无心,我何知乎!

韦曰:夫有心有意,则有所存,故息害生焉;若我无心,则无所知,又何息哉1.李曰:心有分别之知,能造有为之过,过成息我,是实由心,若也忘心无知,自当无患。

念我未生时,无有身也,直以积气聚血成我身耳。

韦曰:此遗形存神之方也。徐曰:厌我有身大息,思念未生无身无累也,及气血积聚成此肉身,假借不足为有,而人贵重,益成息累也。

我身乃神之车也,神之舍也,神之主人也#4。

徐曰:夫马之运车,如神之载形也,神处人身,若人居室合,合全则人安,身康则神乐,故智士保身以养神,运形而升仙也。李曰:身能载神,神能乘人,故曰车也。身能容神,神以身为屋,故云合也。自外来寄於身,故云主人也。

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

徐曰:身形静,神即止其官府也,躁动有为,神即去其居馆。即者,言应用急也。李曰:车牢始能载物,舍静方可安人,为主既也谊哗,作客何能久住?铃须坚守於身,而神自乘之,净洗於心,神自正之,内外安静,神自居之。若身有染秽,心腹躁动,神即离人,故云去之。刘曰:神住日生,神去日死,生由静载,死由躁危。

是以圣人无常心者,欲归初始,反未生也。

李曰:爱染罪垢,躁竞有为,是常人流俗之心也。圣人清净捐欲,无常俗之心也,有心者逐末,入於生死,无心者反本,归於真道,无复生死也。刘曰:寂然无物。

人未生时,岂有身乎?无身当何忧乎?当何欲哉。

韦曰:夫有欲有忧,皆由存身生生之厚也,若反未生,则恶有身矣,何忧息之有也!李曰:已生之后,方可有形,未生之前,理无身也。有身则百忧竞起,五欲争兴,无身则万累都捐,千愁并尽,尚无有身之息,岂有身外之灾!

故外其身,存其神者,精耀留也。道德一合,与道通也。

韦曰:精耀,神明也。夫外其身者,则精耀不去其形也,精常留,则其道德自然与一合体,与一合体,则其道通同也。徐曰:疏外逆旅之形,亲爱生我之神,故虚心静形,存神守素,则玄精光耀,留止官室,与道通一,是谓无身之身也。李曰:营生之士,学道之人,铃须外忘於身,不得多养於味,先宜内存於神,志之於道,恍惚精微,智慧自归,精彩光明,无不照了,故言精耀留。若得智慧止,乃将道德一合,均之无德,契以虚通,故言与道通也。

为道章第十八

老子曰: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

李曰:古昔修道之士,皆由有自然,道德清虚无欲,未待师教,而自然修道,无有不由自然也,若强为之,则不然矣。

故其道常然矣,强然之即不然矣。

刘曰:非有心而作之,强为之则有心也,是故不然矣。李曰:凝情合道,无欲全真,行之有常,常得自然之道。若外不立行,内不修心,强令为之,道终不得。

夫何故哉?以其有思念,故与道反矣。

刘曰:何故即不然,盖道无思念,有心者违。

是以橐籥之器,在其用者。

徐曰:钥有六孔,如笕,乐,器也,言器空虚,在人所用,喻圣人空虚无心,有感必应,在绿所用,应物处方也。

虚实有无,方圆大小,长短广狭,听人所为,不与人争。

李曰:崇,排弃,钥,管钥也,弃能出气,钥能出声,皆悉无心,任人所动。气之大小,声之长短,若方若圆,或广或狭,从人所为造,不与人争。此举喻也。刘曰:无心求用,故不争也。

善人在於天下,譬如橐籥乎,非与万物交争,其德常归焉。

刘曰:应物而已,声气之美,常归橐籥,无为之德,常归圣人。

以其虚空无欲故也。

韦曰:天无心顺物者,使万物各得其性,天下莫不归之以为主也。李曰:此合喻也。善行君子立德淑人,外则与物无竞,内则无欲谦虚,德自归身,道当在己也。

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

李曰:有欲则伤身,故云凶害之根,无欲则会道,故云天地之原。而几情迷乱,蒙昧无知,不知有欲是凶害之根,不知无欲为福善之原,故晓示也。

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

李曰:外去责欲,自守无为,唯有圣人方能,以道辅翼此身,可以长存。若同流俗,未免凶害,然则大圣岂有安危,亦无秽净。今言去欲入无者,亦教凡流以为行也,能依圣行可以成道矣。刘曰:不去欲者,非辅身之道也。

声色章第十九

老子曰:人皆以声色滋味为乐#5,不知声色滋味,祸之大朴。

李曰:常俗之人,爱之以声色,悦之以滋味,畅情适意,故为上乐。然欲是害根,声是聋原,口以味爽,眼为色昏,不由外来,皆因内起。刘曰:桀纣以之丧国,非祸朴之如何。

故圣人不欲以归於无欲也。

李曰:唯有圣人能虚心无欲,清静无为,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化致太平,正当归道。刘曰:弃祸本,归福原。

道虚章第二十

老子曰:道者虚无之物也,若虚而为实,无而为有也。

徐曰:两而,皆如也。无体若虚,如为有实,精妙无物,如为有状,故有无体之体,无状之状也。

天者受一气荡荡而致清也,气下化生於万物,而形各异焉。

徐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气交和,化生万物。万物万形,万形各异,未如有同也。李曰:虚而为实,无而为有,即是虚无之中,能判三才而生万物三才有象,故言实,万物有形,故言有,举大明小,即言天受一气,是知物禀元和天既荡荡清高,无心分别,不失於一,人亦须勤勤强志,清净无为,不失於道也气虽是一,形乃不同,故言各异也。

是以圣人者知道德混沌玄妙同也#6,

徐曰:混沌,无分别貌,圣人体元一未分,道德混沌玄一太妙,本同一也。

亦知天地清静皆守一也。

徐曰:天得玄玄之气,故清高在上,地得混黄之气,故浊静在下,二仪虽异,守一同也。

故与天#7同心而无知。

徐曰:心同玄无,无知无欲也。刘曰:四时运行,非有知也。

与道同身而无体。

徐曰:身同虚无,无身为体也。刘曰:混同方妙,故无体也。

而后天道盛矣。

刘曰:弘道在人。

以制志意而还思虑者也。

李曰:与人同心,心无分别,与道同身,身无形假,将天合德,共道齐真,是名天道盛矣。何以得同天道之盛?制心意,无意深,还思虑,去繁想,始可得矣。刘曰:群品云谓无心者制。

去而不可逐,留而不可遣。

刘曰:应物之远留者,其体长存。徐曰:随之后无,故去不可逐,无体之体,故留不可遣也。

远者出於无极之外,不能穷之。

刘曰:旷然无际。

近在於已,人不见之。

刘曰:杳然无象。

是以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内知而抱玄。

李曰:怀道君子,绌聪明,绝视听,慎言语,不华绮,节饮食,断滋味,虚心玄览,故曰内知,不失微妙,称之抱玄。

夫欲视亦无所见,欲听亦无所闻,欲言亦无所道,欲食亦无所味。

徐曰:体空达妄,即色非有,情忘尘境,又何所言未闻见乎。李曰:悟万境皆空,心即俱静。

啖怕寂哉,不可得而味也,复归於无物。

韦曰:外忘闻见,则视听之欲绝,内忘心口,则言食之欲灭。内外绝灭,然后能快怕寂然,复归於无物也。李曰:躁竞浮动,轮转有为之内,快怕寂哉,复归无物之道。

若常能清静无为,无自复也#8。

刘曰:明得真之者,非云为所政。

反於未生,而无身也。

李曰:内外无染,故曰清净,恬神息虑,是日无为,合气於漠,反於未生,体同自然,而无其身。

无为养身,形骸全也。

徐曰: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

天地充实,长保年也。

韦曰:道气复归其身则忘身,忘身则德合天地矣。夫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若然者,身不保而自全,年不保而自生也。徐曰:天地精气,充实我身,寿同二仪,故曰长保年也。李曰:无为养身,无事安人,功格四表,道溢六虚,此谓充实也。修身者年命长,理国者鼎祚远,此长保年也。

哀人章第二十一

老子曰:人哀人不如哀身。

徐曰:哀,悲愍也,学人哀愍众人沦俗忘反,不如自悲己身不能养神守身也。

哀身不如爱神。

徐曰:爱,惜也,神劳则去身,去身则生亡,若耽嗜六欲,伤神损性也。

爱神不如含神。

李曰:虽爱於神,而未免劳役,犹婴息害,不及含神。含神者,外则不执不染,内则无思无虑,内外清净,神自归之,不出於身,故曰含神。

含神不如守身。

李曰:神虽至妙,仍不自立,要托於身,方能运用,今但含神,不守於身,身败形离,神无所寄,欲神长存,先须守身。守身者,铃净必清,同道同德,通幽洞微,则与虚极不二,存三守一,乃共真神合契也。

守身长久,长存也。

刘曰:情欲所为者,人也,若无情欲,直是身耳,人将安寄?哀,谓哀怜也。爱神者,为爱子重母也。含神者,谓既贵矣,而又深之,含育光辉不令散失也。守身者,谓屋静人安,主谊客散,身为神之舍,故守身以安神也。身不躁动,神明静泰,形神两全,故得久存。夫客叉不孤,游不依主,神不独化,叉藉於身,故客非主不依,神非身不立。然则身为神本,主为客基,故爱神者,先须守身,存客者,叉须爱主,故曰含神不如守身也。

神生章第二十二

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

冲曰:神为生形之用,无用则形不生,形为养神之利,无利则神不成也。刘曰:形非神不生也,神非形不成也。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冲曰:形假神以得生,神含形以得成,形神不合,无由生成也。刘曰:随其神化以生形类,故曰形不能自生,随其形类以成神功,故曰神不能自成。

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冲曰:利用相须,更相生成。刘曰:形神虽异,相藉生成,生成之道,不合不得,故曰形神合同。夫神由形用,形为神生,形用既彰,神功所致,则神生形也,形由神生,神由形用,神功既着,着乃由形,则形生神也,故曰更相生。形不自兴,铃资神化,神动形作,功用乃成,成由神生,则神成形也,神不独化,动必资形,形作神随,神功乃见,见由神用,则形成神也,故曰更相成,

神常爱人,人不爱神。

李曰:神既托人,亦欲人不死,人乃资神,亦须神不离,不离叉须修身清心,能修之者,始是爱神。今人多秽浊,不肯修身,身既不修,是不爱神也。刘日;神常爱人,欲使安静,人不爱神,役用无涯。

故绝圣弃智,归无知也。

李曰:圣人无名,名既无矣,复何所绝?大智若愚,智乃如愚,即是无知,复何所弃?今言弃绝,谓圣有功名之累,智有分别之机。分别者,劳心。徇名者,损身。身心若损,形离神散,此是不爱於神,不守於身,有为失道也。劝令弃名绝虑,以归无知,此是爱神也。

常安章第二十三

老子曰: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

李曰:圣人内遣心识,外丧形骸,与冥寂合其真,虚玄同其体,阴阳之所不能变,盛衰之所不能移,玄德常静,故曰常安,共天地均其覆载,鬼神齐其正真,包大纳细,通幽洞微,无屯否之期,绝困穷之日,故曰与天地合其德,鬼神将来舍也。刘曰:无事无为,幽冥通畅。

众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

韦曰:得生以为安者,得死即不安矣。得富贵以为安者,得贫贱即不安矣。刘曰:安於有为,有为非常,失待则困。

盖天道臧盈满,补虚空,毁强盛,益衰弱。

刘曰:亏盈益谦,其犹张弓也。冲曰:日中则反,月满则亏,阳盛则衰,阴强则弱,此天之道也。圣人则天理物,行平等之法,损有余,补不足,抑高强,举下弱也。

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

冲曰:蒙,本作朦,不明也。思繁则巧制盛,虑多则谋贼生,奇物来於寇盗,矫诬长於诳街,故令损之,归於童蒙。童蒙不明,无为膏火自煎,不饰智以惊物,闭塞斜智,开明正慧,则伪法不行,真道流布,去邪取正,圣化之本也。刘曰:惩忿窒欲,养蒙以正分,正外智都去者,是圣人之质朴也。

是以天下尚存#9,可谓养母,常能爱母,身乃久长。

刘曰:生身者神也,无欲安神,可以养母也,无欲故神安,神安则长久。李曰:事亲者以孝为先,修身者以道为本,孝子善养,扬名於后代,学者能修,成真而不死。养神存道,故曰爱母,身与道同,故曰长久。

西升经集注卷之四竟

#1“一生万物”,政和御制注本作“一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2“而欲益”,政和御制注本作“而益欲”。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在己不亡”。

#4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神之主也”。

#5“为乐”,政和御制注本作“为上乐”。

#6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以圣人知道德混沌玄同也”。

#7“故与天”,政和御制注本作“故与天地”。

#8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气自复也”。

#9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是以天下尚孝”。

6-西升经集注卷之五

西升经集注卷之五

华阳韦处玄句曲徐道邈冲玄子

任真子李荣刘仁会注碧虚子集

身心章第二十四

老子曰:身之虚也,而万物至,心之无也,而和气归。

冲曰:体与道合,是身之虚也,心与天同,是心之无也。身虚而万物自至,心无而和气自归,故虚无者,无为之至妙也。

故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见也能。

冲曰:藏身,谓陆沉晦进,而不出其才能也。藏人,谓混俗同尘,而不见其智德也。

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国。

刘曰:死犹遗忘也。夫遗忘其国者,虽居物首,不为贵也,富有四海,不为利也,不为利,侈靡皆捐,不为贵,则侨逸斯弃。弃侨逸,则力役不劳,捐侈靡,则财用不竭,夫财用不竭,则储积充,力役不劳,则苍生静。苍生静,则国安,储积充,则国实,国实者,则理之基也,国安者,则理之本也。保夫至理之基本者,其由遗忘国乎。如违此道,败忘立至,稽诸故实,诅俟断焉。

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民不敢散,更复充也。

刘曰:遗而有之,故不亡,无为而理,故国盛矣,及群生遂性,乐俗安居,甘食美服,不相往来。李曰:死犹忘也。修身之者,体即身无身,即人无人,忘身而身存,理国之者,体同虚寂,德并太空,兼忘天下,故云叉先死於国。既亡於国,在宥天下,薄赋轻摇,兆人安乐,故云既死不亡,其国盛也。政化太平,人不流亡,故曰不散国实,人富积粟足兵,故曰复充。

若能知常,施行反也。

冲曰:人能知素真常,存玄德大道,凡所施行,与俗皆反也。刘曰:能知常道者,几所施为行事,皆令归反其真性也。

众人欢乐,用生生也。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韦曰:死而不亡者,寿之常也,而行与俗殊,故曰反也。众人以生生之厚,故动而失生而命尽也。冲曰:众人以百年为常,安身厚味为乐,用声色六欲以生生,动则伤生失性,致寿命竭尽也。李曰:众人用有生之命,持以生身,放情极欲,以为欢乐,而有害命伤身,上既失道,下亦失身,故云动而失之,寿命竭也。

夫天下大物哉,甚绵绵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

徐曰:夫大物者,太极大道,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道之奥也。绵绵常存,不断不绝,冥冥幽深,混沌无分别,不可以智知,难可以言论也。

知之者去之,欲之者离之,近之者远之。

李曰:使智求之而不得,故曰去之,以欲取之而不得,故曰离之,不可以为亲,故曰远之。

是以圣人非托於天下,亦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

李曰:托,谓因假也,圣人所以得道者,显不因於天下,幽不假於鬼神,外无赖於万物,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而自然成道。人若心忘有事,志在虚无,虽不欲成道,而道自成也。

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

李曰:两者,虚无也,以虚为身,此乃无身之身,以无为心,此乃无心之心,无心之心则无心,无身之身则无身,至无身心,是谓守神,虽日守神,可以虚无,故神自归之,故曰守神。刘曰:系累外绝,神明内安,守神之道也。

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韦曰:神不离形,故曰守也,神形相保,则通玄而合道也。李曰:能以虚无守神,神通虚无之妙,身同於大道之体,故曰玄通也。

无思章第二十五

老子曰:智士无思无虑之变#1。

韦曰:大智之士,以百姓心为心,故曰无思无虑之变也。

常空虚无为恬静,修其形体,而万物育焉。

李曰:无智之者,爻食有欲,有智之士,未肯无为,是以滞凡庸,少能归道。圣人劝戒,意在虚空,故曰有智之士勿多生思虑,好为变诈,常须空彼我,端寂无为,身不躁竞为恬,心无浮动为静,内外清静,是修其形体,於物无害,为物所养,故曰育焉。

变者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

李曰:积思虑,好诡诈,逐欲不止,万境迁改为变也。夫难得之货,是天下之珍,怀食无已,纵欲畅心,禽色荒乱,此快其情也。情快於前,政败於后,叉然之理,的如可见,故举下文以示之也。

然后革兵四起,祸生於内。

刘曰:舟中之人,皆为敌国。

国动乱者,而民劳疲也。

李曰:以道济物,以文柔远,百姓日用而不知,万国自然而欢泰,少私寡欲,贵粟贱金,俗乐家安,乐和礼洽,此无为之化也。若肆情极欲,奢淫好胜,四郊多事,五兵动作迭起,萧墙祸生於内也,君既昏乱,臣不忠正,国动乱也,征役不止,困於转轮,人劳疲也。

夫国以民为本,民劳去者,国立废矣。

冲曰:身以神气为本,神守气聚,则长生也;若有为有事,劳损神气,神去气散,则形废矣。李曰:为国之本,要在安人,人安则逸,人危则劳,逸则人居,劳则人去。国之兴也,定在於人,人既去焉,是知国废,理乱由道,兴废在人,以道爱人,天长地久矣。刘曰:民惟邦本,本散国亡。

所谓出其无极之宝,入贼利斧戟也。

冲曰:斧戟,兵器也,生命贵重於万金,神存气聚,则生命无穷,神亡气散,则身砠命尽,故曰出其无极之宝也。六贼外入,三毒内兴,攻伐甚於六军,杀伤利於斧戟也。李曰:宝者,无为之道也,贼者,有为之兵也。我无为而人自化,此用无为之道也。若不用无为之道,是出其无极之宝,如用有为之兵也,兵能害物,日费千金,甚於锋刃,故云入贼利斧戟也。

是以圣人无为无事,欲安其国民也。

李曰:不贵欲,故无为,不好兵,故无事,责欲则人损,战伐则人劳,无为无事,不损不劳,百姓安宁,圣人之化也。

故曰:子能知一。万事毕。

李曰:无为用道,知一也,功成事遂,事毕也,内明达於至道,知一也,行成德就,从因证果,得於真道,事毕也。

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徐曰:一者,真一也,德,常德也,知一者,无一而不知,故万事毕矣。虚空无心,常德留止,故能官天地,府万物,威振千灵,鬼神畏伏矣。内解鬼者精也,真一,一之至极,常德,德之至贵,乃精神之根本,道气之元先,故精神臣伏,万气归宗也。李曰:圣人无心,不起食欲,道在於己,德止於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依,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刘曰:有心为德,德斯去矣。故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其鬼不神,故曰伏之矣。

我命章第二十六

老子曰: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李曰:天地无私,任物自化,寿之长短,岂使之哉。但由人行有善有恶,故命有穷通,若能存之以道,纳之以气,气续则命不绝,道在则寿自长,故云不属天地。

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

李曰:不视,故不为色所盲,不听,故不为声所聋,不知,故不为智所困。绝声色而清净,去分别而无为,神不离人,故云不出於身。身将神合,命与道同,故云长久。所言不属天地,其行如是,遂与道同。刘曰:耳目之用,废心智之虑,忘心神不出身,契乎常道矣。

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自守根本也。

韦曰:天地与我俱禀自然一气之所生,各是一物耳,焉能生我命乎,我但去心知,绝耳目,各守本根之一气,则与道同久矣。《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此之谓也。李曰:万物俱资於大道,三才同禀於一气,而人皆逐末,遂至伤生。老君守本,故能成道,若能法圣人而为行,虚极自然可致也。

非效众人行善。非行仁义,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爱欲,万物即利来。

李曰:为善叉近名,为恶又近刑,圣人远之刑名,故不学众人行善,仁者杀身以成人,义者裁非而正己,圣人修生故不杀,亡邪故无正,非行仁义也。忠信者道之华,圣人弃华取实,不行忠信也,孝非天性,礼异至诚,心狠貌恭,故非妙行,所以不行。欲为凶祸之根,爱是烦恼之源,爱欲在己身尚不安,如何得道,圣人清静,非行爱欲也。於物无害,物利自来。

常恢怕无为,大道归也。

李曰:上文行善及至爱欲,皆是有为之事也。老君怀道抱德,恬静无为,常行此行,遂得成真,故云大道归也。刘曰:有益者物赴,无为者道归。

故神人无光,圣人无名。

刘曰:内明无光,德隐群游。李曰:大道若归,用无不可,变化不测谓之神,智无不通谓之圣,人非有事,神实无为,智照凝寂故无光,隐形藏用故无名矣。

兵者章第二十七

老子曰:夫兵者天下之大凶事也,非国之宝。

刘曰:兵动害物,丧国亡家,祸莫大焉,岂日国宝。

宝之者,而不用也。

韦曰:守道无为,则天下各安其所安,而兵不用矣,此之谓大宝也。安用此不祥之凶器哉!刘曰:国宝者,不用兵。

用之者,动有亡国失民之患也。

李曰:克定祸乱,义实由兵,以慈用之,其战自胜。然兵既主杀,杀为凶事,非国宝也,好生恶杀,重粟爱人,无为战兵,为国宝也。故云宝之者不用,用之者,动有亡国失人之息,此是凶之大也。刘曰:若用兵,叉至於此也。夫安天下者,当以无事,况用兵乎,不得以用之,非乐然也。

是以圣人怀微妙,抱质朴,而不敢有为与天下交争焉。

冲曰:圣人空虚无为,怀道守德,不敢趋竞有为,与天下之人交争名利也。李曰:存之要道,怀微妙也,无失淳风,抱质朴也,无为去兵,息於机战伐,不与天下交争矣。刘曰:有为有欲,争者夺之,无事无为,乐推不去。

虽有猛兽不能炉也,虽有蜂姜虫蛇不能螫也,虽有兵刃不能害也。

李曰:心存正道,行移质朴,恕己及物,内无害心,虽有外毒不能加也。刘曰:子虽凶顽,不能害於慈父,兽虽猛厉,不能害於圣人。

以其积德玄通故也,是以天下莫能害焉。

韦曰:德冲六合,玄通宇宙,宇宙者,将与万物为一体,与天地为一心,然则猛欢兵刃,乃是我体之尘垢耳,安能伤我哉。

柔弱章第二十八

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於一气#2,气莫柔弱於道。

刘曰:气虽柔弱,聚散有时,道之为物,无时而积,

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贯穿万物。

韦曰:天地在空玄之内,夫空玄之空,不能空道,故包裹天地焉。金石坚刚,不能障道,故贯穿万物焉。刘曰:若非柔弱,岂能包裹贯穿哉。

夫柔之生刚,弱之生强,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以从生者乎。

韦曰:柔弱者,道与气也,刚强者,天地与万物也。根本,即自然之道也。刘曰:刚强之质,从柔弱而生之,物各有之,不知其本,所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是故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李曰:几物有形,叉自无生,故以无为母。元无所有,以有有故,遂乃有无,无本空虚,起无见者,从虚而来,故以虚为母。虚既空矣,何能运行通而不壅,又由於道,故以道为母。道者,非无非有,非实非虚,不来不去,不始不终,非物使之,非人所造,不知所以,号日自然。道既自然而来,自然即是道之根本。此名无能生有,次第互生,欲结前能行柔弱,则以生刚强也。刘曰:阶浅以至深至妙,莫知所由,故曰自然者也。

民之章第二十九

老子曰:民之所以轻命早终者,民自令之耳。非天地毁,鬼神害。

韦曰:天地之大者,生也,岂无故毁人命哉?以道往天下,其鬼不神,亦安得害我命哉!

以其有知,以其形动故也。

韦曰:用智逐欲,劳动其身,形废神竭,故中道夭而不终也。刘曰:智生形动,逐欲取败,自贻伊岁,鬼神何为。

是故无有生有,无形生形,何尸於成事而败之乎!

徐曰:人未生时,本无有身,杂於恍惚之问,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不能清净无为,养神守身,使长生久视,况复生养失理,动为罪咎,败其成身善事,致丧命早终乎。刘曰:心本无为,情欲斯起,神体无象,形色乃生,无象无为,尚生形欲,成事取败,诅足怪哉。

人欲长久,断情去欲,心意以索,命为反归之。

李曰:纵欲伤身,断情益寿,绝有为之想,内外都尽,心意以索也,年非外情,命在己身,故曰反归之。

形神合同,固能长久。

刘曰:夫欲保命长久,不令早终者,当须除情去欲,心意都尽,命自归之,更无他卫。索,尽也,谓俱无欲也。李曰:魂离於人则身死,神将形合则命长也。

天下章第三十

老子曰:人虽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虽在国,令意莫在国;人虽在乡,令意莫在乡;人虽在家,令意莫在家;神虽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谓道人。

韦曰:所在皆忘,故能所在皆存。刘曰:涉远之宾,谁留迎旅,趣真之士,孰顾形体,形骸尚忘,况乎家国,犹弃人天何为。

意微章第三十一

老子曰:患生不意。

冲曰:夫富贵之人,自谓欢乐无忧,不意二字者,反为我身累患也。

祸生丝微。

丝,李刘本作私。李曰:息以累身,祸为破灭,意不以为息,而息已来,私不以为祸,而祸自至。人知在生实畏祸患,终日戒惧,仍虑横来,况公然行恶,如何可免,是以君子慎微,为之於未有也。冲曰:丝,别本作私,误也。不畏丝微之恶,致生纶着之祸,故曰小罪不积,则大罪不成。是以经言:民不畏威,则大畏至矣。

善生於恶。

刘曰:丧命之由,为责善名。

利生於害。

刘曰:吞钩者,为责芳饵也。

大生於小。

刘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难生於易。

李曰:天下难事,叉作於易。刘曰:始乎履霜,至於坚冰。

高生於下。

李曰:九重之台,起於垒土。

远生於近。

李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外生於内。

李曰:由内故有外也。刘曰:言出乎外,行加乎民。

贵生於贱。

李曰:因卑以至尊也。刘曰:贵以贱为本。

动生於安。

李曰:因静而有动也。刘曰:安其身而后动。

盛生於衰。

李曰:热极则寒。刘曰:日中则昃。

阴生於阳。

韦曰:阴阳,犹死生也,夫天下同善而无恶,同利而无害者,则善之名无因而生,然则善名由有恶而生,利名由有害而生,几此上事,皆是有欲有私之息也。李曰:静极则热。刘曰:命吕则律。

是故有无之相生,虚实之相成。

李曰:有生於无,无生於有,故曰相生,虚者,阴也,实者,阳也。热极寒,实成虚也,静极躁,虚成实也,故曰相成。刘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是以有归有,无归无也。

韦曰:有善则有恶,是有归有也,无利则无害,是无归无也。刘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西升经集注卷之五竟

#1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智士元思虑之变”。

#2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天下柔弱莫过于气”。

7-西升经集注卷之六

西升经集注卷之六

华阳韦处玄句曲徐道邈冲玄子

任真子李荣刘仁会注碧虚子集

在道章第三十二

老子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

李曰:道则大无不包,人则非道不生,故知人在道中也。道有细无不入,物无不在,是知道在人中也。

鱼在水中,水在鱼中。

刘曰:人之神气,天地交通也,方彼游鱼,内外资水。

道去人死,水乾鱼终。

李曰:此举喻也。鱼之於水,犹人之於道,道在则人存,道去则人亡,水有则鱼生,水无则鱼死。人铃须归道,鱼定当归水,故曰人相造乎道,鱼相造乎水,水之与道,人之与鱼#1,不可暂失矣。

故圣人自知反归未生,捐弃侨奢,绝除忧思。

韦曰:捐弃侨奢,然后绝除忧思,忧思既除,然后能反未生,未生既反,则道留而长存也。李曰:自知者不可思须失道也,反归未生,抱守於本,捐弃侨奢,去泰去甚,绝除忧思,无欲无愁,以道赏心,何忧之有。

是故形隐神留。

刘曰:寂然不动。

天下归焉。

韦曰:隐,安也,形能安神,故神亦留止於形也。冲曰:同世之形,托死隐变,精神之身,留世化物,天下慕德,皆来从归也。李曰:凝神九重,故言形隐,道在圣德,故曰神留,岘风而至,慕道而来,万方朝觐,天下归焉。刘曰:归其静也。

无为无事,国实民富,保道畜常,是谓玄同。

李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不用针智,名日无为。不饰兵戈,名曰无事。不以有为挠物,常以无事安仁,任用贤哲,百姓繁昌国实。却被走马,以事桑田,财足谷多,故云民富。守於真正,故云保道。因循日新,是日畜常。保道得道,畜常得常,达於常道,故曰冥同也。刘曰:主上无为,群生安业,储积充实,而民富贵,至理之道如此。

有国章第三十三

老子曰:有国者,其根深也。

韦曰:王参四大,继天理物,当与道同根无为也。李日以道为根,所得深矣。

天地覆载,万物畜养,金玉重宝不积留也。

韦曰:天地无为於覆载,故常覆载,是以藏金於山,藏珠於渊,则重宝无所逃其域矣,奚假积留於府藏哉。李曰:夫有国者,宜以道为根,德为本,德无不被,道无不通,为天地之所覆载,保其清宁,万物之所养育,获其长久,不须积聚金玉,而金玉自然留止也。刘曰:天地自覆载,万物自畜养,圣人根深宁极,金玉重宝一气所须,是弃而不用也。

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寿命存也。

李曰:外,遗忘也。用之有为而天下失,行道之德而天下存,故言有也。以生为有,爱养伤生,故其身亡也。能忘於身,身将道合,寿命无极,故其身存也。刘曰:夫遗天地者无事,无事者则物归之,遗形骸者无欲,无欲者则命存矣。夫天地形骸,尚自外之,金玉重宝,何足留意也。

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喜人之所不喜,乐人之所不乐,为人之所不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备矣。

李曰:至学之士,学人之所不能学,立行之者,为人之所不能为,为与不为皆为,学与不学皆学,教无不达,理无不通,故曰道德备矣。细而言之,常俗小人所好者有为,怀道君子所好者无为,此善人之所不善也。人皆悦於声色,我独悦於无声无色,此喜人之所不喜也。人皆爱於名利,我独忘於名利,此乐人之所不乐也。人皆作憎爱,我独作不憎不爱,此为人之所不为也。人皆信邪,我独信正,此信人之所不信也。人皆行恶,我独行善,此行人之所不行也。道与俗反,志远功高,事无不圆,故云备矣。刘曰:善者,善无情也,喜者,喜无事也,乐者,乐无味也,为者,为无为也,信者,信无心也,行者,行道德也。夫此六句亦有义焉,解行不然也,道德不备也。

皆有章第三十四

老子曰: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

韦曰:道无不在,岂圣人独有,而万物皆无哉!《庄子》云:道在屎溺。屎溺犹有其道,而况万物者乎。刘曰:所明道无不在,修者得之。

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

冲曰:万物无知,情均刍狗,不知圣匠剖大混一朴,散为无穷之物,不能自知生本,由道气合生物,道自居之。刘曰:藏诸用也。

众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

韦曰:但不自知,又不知物,则神道自然冥会也,冲曰:神为生形之本,众皆得而生,不自知生我者神,神自生我也,刘曰:近在诸身而不能知。

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

冲曰:君有无为之德施於百姓,百姓得其自为日用不知,谓我自然,不知受君之德也。韦曰:上不知下,下不知上,上下相忘,乃为道治也。刘曰:功成事遂,百姓皆为我自然也。

是故圣人藏神於内,魄不出也。

冲曰:圣人知生我者神,故养神守身,藏神形内,炼形化魄,合於真神,混而为一,不役魂魄,又何出焉。李曰:魄,寂也,轻躁之徒,其神自离,圣人法道,安静无为,神不离身,寂然在内,故云不出也。刘曰:静之至也。

守其母,其子全。

李曰:保道存神,守其母也,於身无害,其子全也。

而民炽盛,保其国也。

刘曰:本固邦宁。

玄虚积充,寿命长也。

冲曰:玄虚者道也,真积妙气,积充我身,故能飞行空虚,寿命长久也。

人能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归本,是大不知也。

韦曰: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我都无知,故能归一反於自然也。李曰:有灵之中,人最为智,测之於景,亲之於天,察之於地,通之物理,无有不知,是称为智。而不知身由道生,归根反本,而守愚至死,信命将终,是大不知也。刘曰:谓假学之流,虽复穷教尽艺,辩智多能,奇使异端,规模圣轨,而不悟生之所由,反命归本之道,而逐於外者,於世虽得其美名,於身是谓愚焉。

治身章第三十五

老子曰:治身之道,先隐天地,静居万物之始。

韦曰:隐,安也。先安其身形,如天地之无为,然后能心居万物之始。始也者,道也。李曰:修身之理,必先忘於形,形有既忘,都无所见,此隐於天地也。然后息心归本,居於万物之始也。刘曰:天地尚隐,何所见焉,居物之始,何所有焉。

夫圣人通玄元,混气思以守其身。

徐曰:圣人常清静无为,故能通玄元之道,混合神气,思念真神,以此守真,故能长存久视也。刘曰:开元通而不壅,气思混而不乱,以此守真,是圣人之道也。

俗人以情爱贪欲以守其身。

刘曰:情爱深於淇渤,贵欲重於丘山,如此守身,愚人之趣也。

此两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异焉。

刘曰:圣智愚情,两行相反,俱专事业,为用不同,美恶二途,功满则方效也。

道德章第三十六

老子曰:道德天地,水火万物,高山深渊,各有所归之。

李曰:道德是幽微之理,天地已下,是有形之事,有象之物,犹各有所归,喻无形之道,若能无心去欲,道亦当自然而至。

夫道非欲於虚,虚自归之;德非欲於神,神自归之;

李曰: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妙,铃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刘曰:虚归於道,神归於德,道以虚往,德亦神归,

天非欲於清,清自归之;

刘曰:轻清者,上升也。

地非欲於浊,浊自归之;

刘曰:重浊者,下沉也。

湿非欲於水,水自归之;

刘曰:水流湿也。

燥非欲於火,火自归之;

刘曰:火就燥也。

万物非欲见於形,形自见之;

刘曰:无相者,不能见也,有形者,不能隐也。

高山大泽非欲於飞鸟虎狼,飞鸟虎狼自来归之;

刘曰:羽族毛韦,又归林薮。

深渊河海非欲於鱼鳌蛟龙,鱼鳌蛟龙自来归之;

刘曰:类聚韦分,各有游处。

人能虚空无为,非欲於道,道自归之;

刘曰:有用者事窜,无为者道归。

由此观之,物性岂非自然哉。

刘曰:物类相感,非由情割。

善恶章第三十七

老子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恶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

徐曰:四民皆有自然之性,苟无根性,难可化谕,犹如乌黔鹤白,非染浴之功也。李曰:圣人运慈悲之意,开化导之方,咸令拾恶业而建善因,去虚妄而行忠信。而迷途难晓,失路不归,各随生业,任其颠倒,不能虚忘罪福,竞生善恶。行善者致赏,行恶者被刑,忠信者则是贤臣,谲诡者便为狂贼,并由行有善恶,而名有是非。本是众生所为,非圣人所知者也,此为权教,事至自悟,故言不知耳。

是以积善善气至,积恶恶气至。

李曰:前以权法,语日不知,任被愚情,恐恶根未绝,故将此实教勤勤晓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故知积善善至,积恶恶来,皎然非虚,信之影响。明言此者,心欲拾恶归善也。刘曰:明圣人无心应物而已,善恶自积,孰知之哉。

是故圣人言,我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而万物益宗,以活其身。

李曰:我怀天下之始,抱道也,复守天下之母,含德也。道德在内,为人所尊,故曰益宗。物能归道,道能济物,人物得存,故云以活其身。刘曰:洁源者流清,守母者子赡。

吾意常不知。

刘曰:知即非守母之道也。

安能知彼行善恶焉。

李曰:圣人内忘於身,则无人无我,故云吾意常不知。外忘於物,亦无善无恶,彼此并皆都忘,何能知彼之行善恶也。刘曰:守母尚自不知,安更知子所作。

积善神明辅成。

韦曰:积善以感神明,神明自然成辅,亦我不知也。

天道犹佑於善人。

韦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亦不知者也。

寂意章第三十八

老子曰:吾道啖怕寂。

韦曰:死灰枯木之谓也。

意死者生,静而复命也。

韦曰:虽不失其生,意同死人也,故能无时不生,以其意死,寂然,故能复其自然之命也。冲曰:意死,犹灰心也。

生生积浸润,滋酌留滞。

李曰:静心息意,以道生生,故曰生生。道流不绝,久润於身,故云积浸。玄津法水,是谓滋妁。流注己身有碍,故名滞。为道所止,故云留也。刘曰:积聚气血,将以为身,生生之义如此。

玄冒沾洽。

刘曰:玄冒,谓覆被形骸也。沾洽,谓津汐通流,开诸关豚也。

元气包之。

李曰:息意有为而生自存,静心归道而命自复,以能归道,为道所覆,故曰玄冒。灵液流润,故曰沾洽。人之受生,本缘元气,爱精保气,气不离人,人得气生,为气所裹,故曰包之。刘曰:生者虽日神功,非气无以化育。

其根益深。

韦曰:冒,覆也,言万物之生,积浸和气之滋汐,留结玄冒而沾洽也。又有元气裹之,故其根益深,与道同本。冲曰:约,如人手足液也,冒,覆也。学人抱元守一,以其神气积充,浸润一身,滋液津汹,留滞百骸,玄道覆焘,沾洽内外,元始道气,包裹我形,万气长存,真神柄镇,所以生根益深,长生久视也。

乃四固。

刘曰:真性绵邈,形骸不亏。

中无心。

韦曰:得地水大风#2,故能坚固以成其身。冲曰:塞兑闭门,耳目口鼻四情坚固,尘境不得入,中心空无也。

故能致万物精华。

韦曰:虽四物成其身,而其中寂然,同於无心,是以万物精华莫不归之。李曰:玄道所覆,元气所包,道远气长,故曰其根益深。深根宁极,身外则存,四大不毁,乃云四固。忘情虚已,内外清净,湛然空寂,名日无心。身心既忘,绝诸韦有,契虚无之境,得杳冥之精,故曰致万物精华也。

无极之物,自然来归之。

冲曰:学道之人,精修行气,故万物齐仙,霞精光华,玄景希夷微妙,无极道无自来归也。

以其空虚无欲固也#3。

李曰:有形之物,并为赢恶,无极之物,是曰精华,无极精华,是为真道来归已。何以致然?皆由清静空虚,所以自然而生矣。

戒示章第三十九

老子曰:喜,吾重告尔,古先生者,吾之身也。

冲曰:老子十号,一号古先生。又《应号记》及《显逵记》并云:上三皇时,号古先生,此即明老君之身,历代行化,当过关之时,寓记此言以诫尹公,故称开导竺乾,指言升就。及尹公师禀受道,传授五千文,付以九丹诀,又授九室之要,将化西土,升入太微,欲重诀言以解其惑,故却告言,古先生者,吾之身也,所以松尹公之疑,示西化之兆矣。后人妄改云,古先生者,吾之师也,一何谬乎!且《帝王年代记》所推老君文王受命之年太岁丁卯,下为周师,昭王时宅关,二十五年癸丑,与尹公说经,二十六年四月,升入太微,二十九年,尹公会蜀青羊肆,重见老君,遂化西国。后人妄云平、敬、幽、厉、定王之时西入流沙,亦皆谬耳!何者?尹公是周康王大夫,至昭王时,请出为关令,以候老君,非平敬之时明矣。

今将返神,还乎无名。

李曰:无名者,是寂境之常道也。随机导物,从真起应,名为降德,化缘既息,摄进归本,故曰返神。来则於无象而示有象,还则自有名而返无名,故曰还於无名。

绝身灭有,绵绵长存。

冲曰:神者,灵妙之称也。返灵妙之神,还於玄虚,归於空寂,无名无形,绝同世之身,灭有形之体,成无上道,绵绵若存也。李曰:息化去应,名日绝身灭有。法身不动,真道凝然,是日绵绵若存。

吾今逝矣,亦返一原。

李曰:逝,往也,老君从束往西,故云逝矣。真法无一,正道唯一,从束而来,还归於道,是亦返一原矣。

忽焉不见。

刘曰:存亡自在,非常情所测。

斯须,馆舍光炎,五色玄黄。

冲曰:馆合,往事所归也。老君在周,和光世俗,微迸征藏,观化风尘,藏人於人,人莫之识,欲息述返原,解形逐化,是以忽焉不见。斯须之问,馆舍光明,照曜内外,五色玄黄,惊骇视听也。李曰:斯须,俄顷也。老君神妙不测,道力自然,於有能不有,则忽焉不见,不有而能有,则放光五色,映照十方,示以神变者,令以戒受也。

喜出中庭叩头曰:愿神人复一见,授以一要,得以守元。

冲曰:既睹神变,方知大圣,是以出於庭中,叩头顿颗,唯愿神人重复一见。虽蒙教诲,旨远途多,莫知所从,故重一要,得以抱一守元也。

即仰视睹,悬身坐空中,去地数十丈,其状金人,存亡恍惚,老少无常。

李曰:良愿既发,玄圣非远,仰视天上,即睹老君端坐虚空,去地高邈,容仪非彼皓首,形状纯是金身。或无或有,故云存亡恍惚。非大非小,故曰老少无常。

曰:吾重诚尔,尔其守焉。

荣曰:再数妙法观令保道。

除垢止念,静心守一。

李曰:有为纷累,人问秽浊,浪生分别,妄起爱憎,皆染污,人咸称日垢。制情忍色,达有通无,并悉荡之,故言除也。意无所繁,故云止念。内外弗着,故为静心,凝神於道,用志不分,故名守一,刘曰:凡非真性者,皆是垢,夫止念虑,众垢方除,守一不动,真心乃静也。

众垢除,万事毕。

李曰:百恶销日除,万善具日毕。

吾道之要,诚警竟即隐#4。

李曰:前请抱元守一,诫以除垢止念,邪念息,正业兴,可以成真,可以得道,可以理家,可以化国,事无不可,故云毕。玄元应物,本在救人,人依教行,理无不济,物济人度,德克化给,逐形入寂,故云隐。

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

李曰:圣师入妙,莫测所之,仰德故流涕,思慕去於有事,归以无为,故寄称托疾也。

弃念守一,万事毕矣。

李曰:奉戒在心,依经立行,更不外缘,是名守一,有累之尘既尽,无为真道自成,智满德充,万行皆备,故云毕矣。

西升经集注卷之六竟

#1“水之与道,人之与鱼”,疑当作“人之与道,水之与鱼”。

#2“得地水大风”,当作“得地水火风”。

#3此句,政和御制注本作“以其空虚元欲故也”。

#4“吾道之要,诚警竟即隐”,政和御制注本作“吾道之要也。诚竟复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