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校对一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解毒并杂治方

解五石毒第三 论 方 证

论曰:人不服石,以庶事不佳。恶疮、疥癣、温疫、疟疾,年年常患,寝食不安,兴居常恶,非止己事不康,生子难育。所以石在身中,万事休泰,要不可服五石也。人年三十已上可服石药,若素肥充,亦勿妄服;四十已上,必须服之;五十已上,三年可服一剂;六十已上,二年可服一剂;七十已上,一年可服一剂。

又曰:人年五十已上,精华消歇,服石犹得其力。六十已上转恶,服石难得力,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消生冷,举措轻便,复耐寒暑,不著诸病,是以大须服之。凡石皆熟炼用之。凡石之发,当必恶寒、头痛、心闷,发作有时,状如温疟。但有此兆,无过取冷水淋之,得寒乃止,一切冷食,惟酒须温。其诸解法备如后说。其发背疽肿,方见别卷。

又曰:凡服石人,甚不得杂食口味,虽百品具陈,终不用重食其肉,诸杂既重,必有相贼,聚积不消,遂动诸石。如法持心,将摄得所,石药为益,善不可加。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自是以来深深体悉,至於将息节度,颇识其性,养生之士,宜留意详焉。然其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一切皆成,白1可入服。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多皆杀人,甚於鸩毒。紫石、白石极须外内映彻,光净皎然,非此亦不可服。寒石五石更生散方,旧说此药方上古名贤无此,汉末有何侯者行用,自皇甫士安已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有识性已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今但录主对以防先服者,其方以从烟灭,不复须存,为含生害也。

葱白豉汤,钟乳对术,又对栝蒌,其治主肺,上通头胸。术动钟乳,胸塞短气。钟乳动术,头痛目疼。又钟乳虽不对海蛤,海蛤能动钟乳,钟乳动则目疼短气。有时术动钟乳,直头痛胸塞,然钟乳与术为患不过此也。虽所患不同,其治一也。发动之始,要有所由,始觉体中有异,与上患相应,宜速服此方:

葱白(半斤) 豉(二升)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2,《外台》用吴茱萸一升)

右四味,㕮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葱白作汤,澄取八升,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才服便使人按摩摇动,口中嚼物,然后仰卧,覆以暖衣,汗出去衣,服汤热歇,即便冷淘饭燥脯而已。若服此不解,复服甘草汤方3

甘草(三两) 桂心(二两) 豉(二升) 葱白(半斤)

右四味,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肺家犹有客热余气,复服桂心汤方:

桂心 麦门冬(各三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豉(二升) 葱白(半斤)

右六味,合服如前法。(此方与次4后散发身体生疮麦门冬汤方用重,分两小异。)

杜仲汤,硫黄对防风,又对细辛,其治主脾肾,通主腰脚。防风动硫黄,烦热,脚疼腰痛,或嗔忿无常,或下利不禁。防风、细辛能动硫黄,而硫黄不能动彼。始觉发,便服此方:

杜仲(三两) 枳实 甘草 李核仁(各二两) 香豉(一升5) 栀子仁(十四枚)

右六味,合服如上法。若不解,复服大麦奴汤方:

大麦奴(四两) 甘草 人参 芒硝 桂心(各二两) 麦门冬(半斤)

右六味,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脾肾犹有余热气,或冷,复服人参汤方:

人参 干姜 甘草 当归(各一两) 附子(一枚)

右五味,合服如上法。

生麦门冬汤,白石英对附子,其治主胃,通主脾肾。附子动白石英,烦热腹胀。白石英动附子,呕逆不得食,或口噤不开,或言语难,手脚疼痛。始觉发,宜服此方:

生麦门冬(四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豉(二升)

右四味,合服如上法。不解,更服大黄汤方:(若烦,加细辛五两。)

大黄(三两) 豉(二升) 甘草(二两) 栀子仁(二十枚6

右凡五味,合服如上法,频服得下便止,不下服尽。若热势未除,视瞻高而患渴,复服栝蒌根汤方:

栝蒌根 大麦奴(各7四两) 甘草(二两) 豉(二升) 葱白(半斤)

右五味,合服如上法。稍稍一两合服之,隐约得一升许,便可食少糜动口。若已解,胃中有余热,复服芒硝汤方:

芒硝 桂心(各二两) 通草 甘草(各三两) 白术(一两) 大枣(二十枚) 李核仁(二十一枚)

右七味,合服如上法。若腹胀,去芒硝,用人参二两。

人参汤,紫石英对人参,其治主心肝,通主腰脚。人参动紫石英(《外台》云细辛、人参动紫石),心急而痛,或惊悸不得眠卧,恍惚忘误,失性发狂,昏昏欲眠,或愦愦喜嗔,或瘥或剧,乍寒乍热,或耳聋目暗。又防风虽不动8紫石英,紫石英犹动防风,(《巢源》、《外台》云:防风虽不对紫石英,而能动紫石英,为药中亦有人参,缘防风动人参,转相发动,令人亦心痛烦热,)头项强。始觉,服此方:(《外台》服麻黄汤。)

人参 白术(各三两) 甘草(《外台》无) 桂心(各二两) 细辛(一两) 豉(三升)

右六味,合服如上法。若嗔盛,加大黄、黄芩、栀子各三两。若忘误狂发犹未除,服生麦门冬汤方:(《外台》此方治礜石发。)

生麦门冬 葱白(各半斤) 甘草(三两) 人参(一两) 豉(二升)

右五味,合服如上法。温床暖覆,床下著火,口中嚼物,使身稍汗,一日便解。若心有余热,更服人参汤方:

人参 防风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生姜 白术(各一两)

右六味,合服如上法。

大麦麨方,赤石脂对桔梗,其治主心,通主胸背。桔梗动石脂,心痛寒噤,手脚逆冷,心中烦闷。赤石脂动桔梗,头痛目赤,身体壮热。始觉发,宜温清酒饮之,随能否,须酒势行则解。亦可服此方:

大麦熬令汗出,燥止,勿令大焦,舂去皮,细捣绢筛,以冷水和服之。(《千金翼》云炒去皮,净淘,蒸令熟,曝乾熬令香,乃为末。)

葱白豉汤,礜石无所偏对,其治主胃,发则令人心急口噤,骨节疼强,或节节生疮,始觉发,即服此方:(《外台》云服麦门冬汤。)

葱白(半斤) 豉(二升) 甘草(二两)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散发身体卒生疮,宜服生麦门冬汤方:

生麦门冬(五两) 甘草(三两) 桂心(二两) 人参(一两半) 葱白(半斤) 豉(二升)

右六味,服如解钟乳汤法。

术对钟乳,术发则头痛目疼,或举身壮热,解如钟乳法。

附子对白石英,亦对赤石脂。附子发则呕逆,手脚疼,体强骨节痛,或项强,面目满肿,发则饮酒服麨自愈。若不愈,与白石英同解。

人参对紫石英。人参发则烦热头项强,与紫石英同解。

大黄黄芩汤,桔梗对赤石脂,又对茯苓,又对牡蛎。桔梗发则头痛目赤,身体壮热,解与赤石脂同。茯苓发则壮热烦闷,宜服此方:

大黄 黄芩 栀子仁(各9三两) 豉(一升) 葱白(切,一升)

右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牡蛎发则四肢壮热,心腹烦闷,极渴,解与赤石脂同。

干姜无所偏对。

栝蒌根汤,海蛤对栝蒌。海蛤先发则手足烦热,栝蒌先发则噤寒,清涕出,宜服此方: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大黄(一两) 栀子仁(十四枚)

右四味,合服,如解钟乳法。

白石英发,先腹胀后发热。

石硫黄发,通身热兼腰膝痛。

礜石发,遍身发热兼口噤。

牡蛎发,头痛而烦满热。

茯苓发,直头痛。

桔梗发,头面热。

海蛤发,心中发热。(已上除海蛤外宜浴。)

紫石英发,乍寒乍热。

赤石脂发,心噤身热,头目赤。(已上二味宜酒。)

石硫黄、礜石、桔梗、牡蛎、茯苓,此五物发宜浴,白石英亦可小浴,其余皆不宜浴。礜石发,宜用生熟汤。茯苓发,热多攻头,即以冷水洗身渍之。

浴法:初热先用暖水,后用冷水,浴时慎不可洗头垂沐,可以二三升灌之。凡药宜浴便得解即佳。不瘥,可余治之。

赤石脂、紫石英发,宜饮酒,得酒即解。凡药发,或有宜冷,或有宜饮酒,不可一概也。

又一法云:寒食散发动者,云草药气力易尽,石性沉滞,独主胃中,故令数发。欲服之时,以绢袋盛散一匕,著四合酒中,塞其口,一宿后,饮尽之。其酒用多少,将御节度自如旧法。此则药石之势俱用。石不住胃中,何由而发?事甚验也。

栀子豉汤,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发者方:

栀子(三七枚) 香豉(三升) 甘草(三两)

右三味,㕮咀,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加人参、葱白。

葱白豉汤,治因失食发,及饮酒过醉发者方:

葱白(一斤) 豉(二升) 干姜(五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解,宜服理中汤方:

人参 甘草 白术(各三两) 干姜(二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10,(分三服。)

人参汤,治因瞋怒太过发者方:

人参 枳实 甘草(各九分) 白术 干姜 栝蒌根(各六分)

右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短气者,稍稍数饮。(《千金翼》云:主散发气逆,心腹绞痛,不得气息,命在转烛者。)

情色过多发,宜服黄耆汤。(方本阙。)

将冷太过发,则多壮热。以冷水洗浴,然后用生熟汤五六石灌之,已,食少暖食,饮少热酒,行步自劳。

将热太过发,则多心闷,时时食少冷食。若夏月大热时散发动,多起於渴饮多所致,水和少麨服之,不瘥复作,以瘥为度。

冷热熨法。若大小便闭塞不通,或淋沥溺血,阴中疼痛,此是热气所致。用此法即愈。其法:

前以冷物熨小腹,已,次以热物熨之,又以冷物熨之。若小便数,此亦是取冷所为,暖将理自愈。

治药发下利者方:

乾服豉即断,能多益佳。

槟榔汤,凡服散之后,忽身体浮肿,多是取冷过所致,治之方:

槟榔三十枚,捣碎,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翼》云:子捣作末,下筛,㕮咀其皮,以汤七升,煮取二升11,去滓,内子末,为再服。)

治凡散发疮肿方:

蔓菁子(熬) 杏仁 黄连 胡粉(各一两) 水银(二两)

右五味,别捣蔓菁子、杏仁如膏,以猪脂合研,令水银灭,以涂上,日三夜一。

治散发赤肿者方:

生地黄(五两) 大黄(一两) 生商陆(三两) 杏仁(四十枚)

右四味,切,醋渍一宿,猪膏一升,煎商陆令黑,去滓摩肿上,日三夜一。

治散发生细疮者方:

黄连 芒硝(各五两)

右二味,㕮咀,以水八升煮黄连,取四升,去滓,内芒硝令烊。渍布取贴疮上,数数易换,多少皆著之。

治散发疮痛不可忍方:

冷石三两,下筛为末。粉疮上,日五六度,即燥,须臾痛亦定。

治服散忽发痛方:

干姜五两,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蜜一合和绞,顿服,不瘥重作。

鸭通汤,解散除热方:

白鸭通(五升,沸汤二斗半淋之,澄清取汁二斗) 栀子仁(二十枚) 豉(三升) 麻黄(八两) 冷石(二两) 甘草(五两) 石膏(三两)

右七味,五味㕮咀,以鸭通汁煮取六升,去滓,内豉三沸,分服五合,若觉体冷,小便快,阔其间;若热犹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劳,当渐进食,不可令食少,但勿便多耳。

解散,治盛热实,大小便赤方:

升麻 大黄 黄连 甘草 黄檗(各三两) 芍药(六两) 黄芩(四两) 栀子仁(十四枚) 竹叶(切) 豉(各一升) 白鸭通(五合)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三斗先煮鸭通、竹叶,取一斗二升,去滓澄清,取一斗,次内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上气者,加杏仁五合;腹满,加石膏三两。

下散法,治药发热困方:(《千金翼》云:凡散数发热,无赖,下去之。又云诸丹及金石等同用之。)

黍米三升12作糜,以成煎猪脂一斤和令调,宿不食,旦空腹食之,令饱,晚当下药,神良。不尽热发,更合服之。

又方:

肥猪肉(五斤) 葱白 薤(各半斤)

右三味,合煮,治如食法,宿不食,旦服之令尽。不尽,明日更服。

又方,治发动,数数患热困,压药,下之之方:

猪肾脂一具,不令中水,以火炙,承取汁,适寒温。一服三合,每日夜五六服,多至五六升。二日,稍随大便下。

又方:

作肥猪肉臛一升,调如常法。平旦空腹顿服令尽。少时腹中雷鸣,鸣定药下。随下以器盛取,用水淘得石。不尽,更作如前服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七十三竟

1.白:影宋刻本作“乃” 。

2.人参三两:“人参”原缺剂量,据影宋刻本补。

3.甘草汤方:原作“桂心汤方”,据影宋刻本改。

4.次:原作“肘”,据影宋刻本改。

5.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6.二十枚:影宋刻本作“三十枚”。

7.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8.动:影宋刻本作“对”。

9.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0.三升半:影宋刻本作“二升半”。

11.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2.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