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校对一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发背方1

发背第三 论 方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於死。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如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饼上,帖著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瘥乃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称己适情,必须遗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於后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凡肿起背胛间,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

右用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强泥,依肿作饼子,厚三分已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即瘥。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及诸毒肿方:

栝蒌根 榆白皮 胡燕窠 鼠坌土

右四味,各等分,为末。以女人月经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肿上,乾即易。溃者四面封之,已觉即封,从一日至五日,令瘥。

治发背,背上初欲结肿方:

大黄 升麻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栀子(三七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进。

内补散,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

当归 桂心(各二两) 人参 芎藭 厚朴 防风 甘草 白芷 桔梗(各一两)

右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绝。(《外台》无防风、甘草、白芷。)

又方,治痈疽发背方:

蜀椒 干姜 黄芩 人参(各二分) 桂心(一分) 小豆(一合半) 白敛 甘草 附子 防风(各一两) 芎藭(二两)

右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李根皮散,治痈疽发背及小小瘰疬方:

李根皮(一升) 栝蒌根 半夏(各五两) 通草 白敛 桔梗 厚朴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当归(各二两) 葛根(三两) 桂心 芍药(各四两) 芎藭(六两)

右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瘥。

大内塞排脓散,治发背痈肿经年,瘥后复发。此因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已来出攻於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两2) 甘草 石斛 人参 桂心 芍药(各五分3) 巴戟天 麦门冬 干地黄 苁蓉 远志(各八分) 当归 石韦 芎藭(各四分) 附子(二分) 地胆 菟丝子(各三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长服终身不患痈疖。

治发背方:

右用乱发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

猪脂傅上,日四五度。亦治发乳。(《救急方》云: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帖上,暖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帖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

三年醋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傅上,日一易4

又方:

猪狗牙烧灰,醋和傅上,日三四易。

又方:

烧古蚌灰,鸡子白和傅之,日三易。

又方:

饮铁浆二升,取利。

又方:

蛇头灰醋和傅之,日三易。

又方:

烧鹿角灰,醋和傅之,日四五易。

丹毒第四 论 方

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无定色。有白丹5者,肉中肿起,痒而复痛,微虚肿如吹状,隐轸起也。有鸡冠丹者,赤色而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粒状,肉上粟粟如鸡冠肌理也,一名茱萸丹。有水丹者,由遍体热起,遇水湿搏之,结丹晃晃黄赤色,如有水在皮中,喜著股及阴处。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治之皆用升麻膏方:

升麻 白薇(《肘后》作白敛) 漏芦 连翘 芒硝 黄芩(各二两) 蛇衔 枳实(各三两) 蒴藋(四两) 栀子(四十枚)

右十味,微捣碎,以水三升浸半日,以猪膏五升煎,令水气尽,去滓,膏成傅上,诸丹皆用之,及热疮肿上,日三。(《经心录》无枳实,以治诸毒肿。)

升麻汤6,治丹毒方:

升麻 漏芦 芒硝(各二两) 黄芩(三两) 蒴藋(五两) 栀子(二十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搨诸丹毒上,常令湿,搨后须服饮子并漏芦汤。方并见前痈肿条中,服之立瘥。(《小品》用治丹轸、诸毒肿。)

单方:

水苔 生蛇衔 生地黄 生菘菜 蒴藋叶 慎火草 五叶藤 豆叶 浮萍(已上取一味单捣涂之。) 大黄 栀子 黄芩 芒硝(已上取一味下水和用。)

右十三味,或捣成末,单用一味,立瘥。

又方:

凡天下极冷,无过藻菜最冷。但有患热毒肿并丹等,取渠中藻菜细切,熟捣傅之,厚三分,乾即易。

治诸丹神验方:

右以芸薹菜熟捣,厚封之,随手即消。如余热气未愈,但三日内封之,使醒醒好瘥止,纵乾亦封之勿歇,以绝本。余以正观七年三月八日於内江县饮多,至夜睡中觉四体骨肉疼痛,比至晓,头痛目眩,额左角上如弹丸大肿痛,不得手近,至午时至於右角,至夜诸处皆到,其眼遂闭合不得开,几至殒毙。县令周公以种种药治不瘥,经七日,余自处此方,其验如神,故疏之以传来世云耳。

治五色油丹方:(俗名油肿,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轻之。)

右缚母猪,枕头卧,甚良。

又方:

牛屎涂之,乾即易。

治赤流肿丹毒方:

右取榆根白皮为末,鸡子白和傅之。(《千金翼》又用鸡子白和蒲席衣7傅。)

又方:

捣大麻子,水和傅之。

又方:

以煎羊脂摩之。得青羊脂最良。(《集验方》云:治人面目身体卒赤黑丹,起如疥状,不治日剧,遍身即杀人。)

治小儿丹毒方:

右捣马齿苋一握,取汁饮之,以滓傅其上。

又方:

捣赤小豆五合,水和,取汁饮一合良,以滓涂五心。

又方: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后亦无瘢痕。

又方:

腊月猪脂和釜下土傅之,乾即易。

治小儿五色丹方:

右用猪槽下烂泥傅之,乾则易。(《集验方》治卒赤黑丹。)

又方:

捣蒴藋叶傅之。

又方:

服黄龙汤二合,并傅患上佳。

治小儿白丹方:

右用烧猪屎灰,鸡子白和傅之良。

治小儿赤丹方:

右捣芸薹叶汁服三合,滓傅上良。(《千金翼》云:芸薹末,以鸡子白和涂之。)

治小儿赤丹斑驳者方。

右以唾和胡粉,从外向内傅之。

又方:

锻铁屎,以猪脂和傅之。

又方:

屋尘以腊月猪脂和傅之。

治小儿火丹,赤如朱走皮中方:

右以醋和豉研傅之。

又方:

鲤鱼血傅之良。

又方:

捣荏子傅之良。

又方:

猪屎水和绞取汁,服少许良。

治小儿天火毒8,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方:

右用赤小豆二升,为末,鸡子白和如薄泥傅之,乾则易,便瘥。一切丹并用此方,皆瘥。

又方:

生麻油涂之。

治小儿骨火丹,其疮见骨方:

右捣大小蒜厚封之,著足踝者是。

治小儿殃火丹,毒著两胁及腋下者方:

右用伏龙肝为末,油和傅之,乾则易。若入腹及阴,以慎火草取汁服之。

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者方:

右切桑白皮二升,以水二升,煮取汁浴之良。

又方:

烧李根为灰,以田中流水和傅之良。

治小儿朱田火丹,病一日一夜即成疮,先从背起渐至遍身,如枣大,正赤色者方:

右用浓煮棘根汁洗之。已成疮者,赤小豆末傅之。未成疮者,鸡子白和小豆末以傅。凡方中用鸡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无力。

治小儿天灶火丹,病从髀间起,小儿未满百日,犯行路灶君,若热流下,令阴头赤肿血出方:

右用伏龙肝捣末,鸡子白和傅之,日三良。

又方:

鲫鱼肉(剉,五合) 赤小豆末(三合9

右二味,和捣,少水和傅之良。

治小儿野火丹,病遍身皆赤者方:

右用油涂之。

治小儿茱萸丹,病初从背起,遍身如细缬,一宿成疮者方:

右用赤小豆为末,以粉之。如未成疮者,鸡子白和以傅之。

治小儿废灶火丹,初从足趺起,正赤色者方:

右以枣根煮汁,沐浴五六度。

隐轸第五 论 方 灸法

论曰:《 素问》 云,风邪客於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轸搔痒,皆由於此。又有赤轸者,忽起如蚊蚋啄,烦痒极者重沓垄起,搔之逐手起。又有白轸者,亦如此。赤轸热时即发,冷即止;白轸天阴冷即发。白轸宜煮矾石汁拭之,或煮蒴藋和少酒以浴之良,(姚氏以治赤疹。)或煮石南汁拭之良,或水煮鸡屎汁,或煮枳实汁拭之良。余一切如治丹方法,俗呼为风屎,亦名风尸。

石南汤,治六十四种风,淫液走人皮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轸搔之作疮,风尸身痒,卒面目肿起,手不得上头,口噤不能言方。(此方但是隐轸宜服之瘥。方见前风懿篇。)

治风瘙隐轸,心迷闷乱方:

天雄 牛膝 桂心 知母(各四分) 栝蒌根 白术(各五分) 防风(六分) 人参(二分) 干姜 细辛(各三分)

右十味,治下筛,酒服半钱匕,加至一匕为度。

又方:

巴豆二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故帛染汁拭之,大人小儿以意加减。

又方:

矾石二两为末,酒三升渍令消,帛染拭病上。

又方:

吴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帛染拭病上。

治搔痒皮中风虚方:

枳实(三升) 松叶(切,一升) 独活 苁蓉 黄耆 秦艽(各四两) 丹参 蒴藋(各五两)

右八味,㕮咀,以酒二斗浸六宿。每服二合,日二,稍加之。

治风瘙隐轸方:

白术(三两) 戎盐 矾石(各半两) 黄连 黄芩 细辛 芎藭 芍药 茵芋(各一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良。

又方:

马蔺子 蒴藋 矾石 茺蔚子 蒺藜子 茵芋 羊桃 萹竹(各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浆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内矾石,洗之,日三。

又方:

蒴藋 防风 羊桃 石南 茵芋 芫花 蒺藜 矾石(各一两)

右八味,㕮咀,以浆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内矾石令小沸,温浴之。

又方:

蛇床子(二升) 防风(二两) 生蒺藜(二两)

右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拭病上,日三五遍。

又方:

酪和盐熟煮摩之,随手即消,良。

又方:

石灰淋取汁,洗之良。

又方:

白芷根叶煮汁洗之。

又方:

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每服一盏,日三。

又方:

牛膝为末,酒下方寸匕,日三。并治骨疽、癞病及㾦㿔。

又方:

芥子末,浆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白术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隐轸痒痛方:

大黄 升麻 黄檗 当归 防风 芍药 黄芩 青木香 甘草(各二两) 枫香(五两) 芒硝(一两) 地黄汁(一升)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芒硝令消。帛染搨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度。

治举体痒痛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方:

蒺藜子(三升) 蛇床子 茺蔚子(各二升) 防风(五两) 大戟(一斤) 大黄(二两) 矾石(三两)

右七味,㕮咀,酒四升、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内矾石,以帛染拭之。

又方:

灸曲池二穴,小儿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治风瘙肿疮痒在头面,搨洗方10

大黄 芒硝(各四分) 莽草(二分,一作甘草三两) 黄连(六分) 黄芩(八分) 蒺藜子(五合)

右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以帛染搨洗,日一度,勿近目。

治身体赤隐轸而痒,搔之随手肿起方:

莽草(二分) 当归 芎藭 大戟 细辛 芍药 芫花 蜀椒 附子 踯躅(各四分) 猪膏(二升半)

右取十味,㕮咀,以酒渍一宿,猪膏煎之,候附子色黄膏成,去滓。以傅病上,日三。

青羊脂膏,治风热赤轸,搔之逐手作疮方:

青羊脂(四两)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寒水石 白芷 白芨 黄芩 防风 黄耆 升麻(各四分) 竹叶(切) 石膏(各一升)

右十二味,㕮咀,先以水八升煮石膏、竹叶,取四升,去滓,浸诸药,以不中水猪脂二升合煎,膏成傅病上良。

治隐轸,百疗不瘥者方:

右用景天一斤,一名慎火草,细捣取汁傅上。热炙手摩之,再三度瘥。

又方:

芒硝八两,水一斗,煮取四升,适寒温绵染拭之。

又方:

黄连(切) 芒硝(各五两)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半,去滓洗之,日四五度。

治暴气在表,攻皮上,隐轸作疮方:

右煮槐枝叶洗之。

治小兄患隐轸入腹,体肿强而舌乾方:

右用芜菁子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蚕沙二升,水二升煮,去滓,洗之良。

又方:

车前子为末,粉之良。

又方:

盐汤洗了,以蓼子挼傅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六十七竟

1.发背方:原缺,据本书文例补。

2.各六两: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3.各五分:影宋刻本“桂心、芍药”各用“三分”。

4.日一易:此三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5.白丹:影宋刻本作“血丹” 。

6.升麻汤:影宋刻本作“升麻搨汤”。

7.衣:影宋刻本作“灰”。

8.毒:影宋刻本作“丹”。

9.三合:影宋刻本作“五合”。

10.搨洗方:影宋刻本作“大黄搨洗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