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校对一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九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肾脏方

肾脏脉论第一

论曰:肾主精。肾者,生来精灵之本也,为后宫内官,则为女主。所以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1来谓之精,精者肾之藏,耳者肾之官也,肾气通於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於耳,下通於阴也。左肾壬,右肾癸,循环玄宫,上出耳门,候闻四远,下回玉海,侠脊左右,与脐相当,经於上焦,荣於中焦,卫於下焦,外主骨,内主膀胱。肾重一斤一两,有两枚。神名㵱㵱,主藏精,号为精脏,随节应会,故云肾藏精,精舍志,在气为欠,在液为唾。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胀满,四肢正黑。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梦伏水中,若有畏怖。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相属;厥气客於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

凡肾脏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沉,相於秋,王於冬。冬时万物之所藏,百虫伏蛰,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冽而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霜雪,猛兽伏蛰,蜾虫匿藏。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之者,如蜾虫出,见其霜雪。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如鱼出水,蛾入汤。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无持客热,令口烂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客热狂入,内为结胸,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冬脉如营,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侠2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䏚中清,脊中痛,小腹满,小便变赤黄。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勾,按之而坚,曰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日死,石而有勾曰夏病,勾甚曰今3病。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4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滑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瘥。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5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䀮䀮,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治阴。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㿗;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扁鹊曰:肾有病则耳聋。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於耳,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阴阳俱盛,不得相营,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精气并於肾则恐。

藏主冬病,在藏者取之井。

病先发於肾,小腹腰脊痛,胫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肠,胀;四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在肾,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静。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凡肾病之状,必腹大,胫肿痛,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足少阴、太阳血者。

肾脉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苦6手足骨肿,厥而阴不兴,腰脊痛,小腹肿,心下有水气,时胀闭,时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内,及劳倦发之。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春当刺涌泉,秋刺复溜,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第十四椎百壮。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如浴水,则伤肾。

肾中风7,肾中寒8

肾水者,其人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头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坚。(一云面反瘦。)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一作痹)痛。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水状,(一作如水洗状。一作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病属下焦,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故久久得之。

肾著之为病,从腰以下冷,腰重如带五千钱。

诊得肾积,脉沉而急,苦9脊与腰相引痛,饥则见,饱则减,小腹里急,口干咽肿伤烂,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色黑。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於小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上下无时。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适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因流结为积,故知奔豚者,以夏得之。

肾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黄,小便不禁,骨节烦疼,小腹结痛,气冲於心,其脉当沉细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而反黄,此是土之克水,为大逆,十死不治。

羽音人者,主肾声也。肾声呻,其音瑟,其志恐,其经足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伏,阴气外升,升则寒,寒则虚,虚则厉风所伤,语音謇吃不转,偏枯,脚偏跛蹇。若在左则左肾伤,右则右肾伤。其偏枯风,体从鼻而分半边至脚,缓弱不遂,口亦欹,语声混浊,便利仰人,耳偏聋塞,腰背相引,甚则不可治,肾沥汤主之。(方见别卷中。)又呻而好恚,恚而善忘,恍惚有所思,此为土克水,阳击阴,阴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小便赤黄,语音口动而不出,笑而看人。此为邪热伤肾,甚则不可治。若面黑黄,耳不应,亦可治。

肾病为疟者,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主之。(方见别卷中。)若其人本来不吃,忽然謇吃而好嗔恚,反於常性,此肾已伤,虽未发觉,已是其候,见人未言而前开口笑,还闭口不声,举手栅腹(一作把眼),此肾病声之候也。虚实表里,浮沉清浊,宜以察之,逐以治之。

黑为肾,肾合骨,黑如乌羽者吉。肾主耳,耳是肾之余。其人水形,相比於上羽,黑色,大头,曲面,广颐,小肩,大腹,小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也,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少阴汙汙然。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正黑色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粗理者,则肾大,大则虚,虚则肾寒,耳聋或鸣,汗出,腰痛不得俯仰,易伤以邪。耳高者,则肾高,高则实,实则肾热,背急缀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耳。耳后陷者,则肾下,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耳坚者,则肾坚,坚则肾不受病,不病腰痛。耳薄者,则肾脆,脆则伤热,热则耳吼闹,善病消瘅。耳好前居牙车者,则肾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耳偏高者,则肾偏欹,偏欹则善腰尻偏痛。

凡人分部骨陷者,必死不免。侠膀胱并太阳为肾之部,骨当其处陷也。而脏气通於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阳主外,阴主内。

凡人生死休否,则脏神前变形於外。人肾前病,耳则为之焦枯;若肾前死,耳则为之𪒠焦癖。若天中等分,暮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不出四百日内,促则旬月10之间。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黄黑色黡点如拇指应耳,此必卒死。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黑,面为正黑,目中黄,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肾气内伤,病因留积,八日当亡,是死变也。面黄目黑不死,黑如炲死,吉凶之色,天中等分,左右发色不正,此是阴阳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应死也;其人面目带黄黑,连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若偏在一边,最凶,必死;两边有,年上无,三年之内祸必至矣。

冬水肾脉色黑,主足少阴脉也。少阴何以主肾?曰:肾者主阴,阴水也,皆生於肾,此脉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荥。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太阳气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气逆,取荣以通(《素问》作实)阳气。其脉本在内踝下二寸,应舌下两脉,其脉根於涌泉。(涌泉在脚心下,大拇指筋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筋而邪走内踝之下,结於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於内辅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於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於枕骨,与太阳之筋合。

其脉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合足太阳为表里。太阳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同会於手太阴。

其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於心包,下贯腰脊。主肾生病,病实则膀胱热,热则闭癃,癃则阳病,阳脉反逆大於寸口再倍,其病则口热舌乾,咽肿上气,嗌乾及痛,烦心心痛,黄瘅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灸则强食而生灾,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虚则膀胱寒,寒则腰痛,痛则阴脉反小於寸口,其病则饥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无所见,心悬若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冬三月者,主肾膀胱,黑骨温病也,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气,则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中痛欲折;若脏实则为阳温所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动转,热彭彭,若服冷药过差而便洞泻,故曰黑骨温病也。

扁鹊曰:灸脾肝肾三输,主治丹金毒黑温之病,当依源为理,调脏理腑,清浊之病不生也。

肾虚实第二 脉 方 灸法

肾实热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乾,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脉经》云:肾实热者,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名曰肾实热也。

泻肾汤,治肾实热,小腹11胀满,四肢正黑,耳聋,梦腰脊离解及伏水等,气急方:

芒硝 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黄汁 菖蒲(各五两) 磁石(八两,碎如雀头) 大黄(切,一升,用水密器中宿渍) 玄参 细辛(各四两) 甘草(二两)

右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下大黄内药汁中更煮,减二三合,去大黄,内地黄汁微煎一两沸,下芒硝,分为三服。

治肾热,好怒好忘,耳听无闻,四肢满急,腰背转动强直方:

柴胡 茯神(《外台》作茯苓) 黄芩 泽泻 升麻 杏仁 大青 芒硝(各三两12) 淡竹叶 地黄(各切一升) 磁石(四两) 羚羊角(一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肾热,小便黄赤不出,出如栀子汁,或如黄檗汁,每欲小便茎头即痛方:

榆白皮(切) 冬葵子(各一升) 车前子(切,二升13) 滑石(八两,碎) 子苓 通草 瞿麦(各三两) 石韦(四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二斗,先煮车前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名曰肾与膀胱俱实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走,反眼,大风多汗,名曰肾膀胱俱实也。

肾虚寒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按地,小腹胀满,上抢胸痛引胁下,名曰肾虚寒也。

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

苁蓉 白术 巴戟天 麦门冬 茯苓 甘草 牛膝 五味子 杜仲(各八两) 车前子 干姜(各五两) 生干地黄(五斤)

右十二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肾风虚寒方:

灸肾输百壮。对脐两边,向后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小腹满,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名曰肾膀胱俱虚也。

肾劳第三 论 方

论曰:凡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王则感於肾矣。人逆冬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栀子汤,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方:

栀子仁 芍药 通草 石韦(各三两) 石膏(五两) 滑石(八两) 子苓(四两) 生地黄14 榆白皮 淡竹叶(切,各一升)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麻黄根粉,治肾劳热,阴囊生疮方:

麻黄根 石硫黄(各三两) 米粉(五合)

右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丹参 牛膝 葛根 杜仲 干地黄 甘草 猪苓(各二两半) 茯苓 远志 子苓(各一两十八铢) 五加皮 石膏(各三两) 羚羊角 生姜 橘皮(各二两15) 淡竹叶16(鸭子大。)

右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帛裹之,时用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服。

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泄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一云堕)落方:

萆薢 枣肉 生地黄 桂心 杜仲 麦门冬(各一斤)

右六味,㕮咀,以酒一斗五升,渍三宿,出曝乾,复渍,如此候酒尽取乾,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肾劳虚冷,乾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

秦艽 牛膝 芎藭 防风 桂心 独活 茯苓(各四两) 乾山药(作乾) 麦门冬 地骨皮(各17三两) 茯神 五味子(各五两) 石斛(六两) 沉香末(一两) 五加皮(十两) 薏苡仁(一两) 大麻子18(二升)

右十七味,㕮咀,以酒四斗渍七日。每服七合,日二服。

精极第四 论 方 灸法

论曰:凡精极者,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脏六腑衰,则形体皆极,眼视而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则肾水生,耳聋,行步不正。凡阳邪害五脏,阴邪损六腑19,阳实则从阴引阳,阴虚则从阳引阴。若阳病者主高,高则实,实则热,眼视不明,齿焦发脱,腹中满,满则历节痛,痛则宜泻於内。若阴病者主下,下则虚,虚则寒,身体重则肾水生,耳聋,行步不正,邪气入内,行於五脏则咳,咳则多涕唾,面肿,气逆。邪气逆於六腑,淫虚厥於五脏,故曰精极也。所以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善治精者,先治肌肤筋脉,次治六腑,若邪至五脏,已半死矣。

扁鹊曰:五阴气俱绝不可治,绝则目系转,转则目精夺,为志先死,远至一日半日,非医所及矣。宜须精研,以表治里,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疾皆瘥矣。

竹叶黄芩汤,治精极实热,眼视无明,齿焦发落,形衰体痛,通身虚热方:

竹叶(切,二升) 黄芩 茯苓(各三两) 甘草 麦门冬 大黄(各二两) 生姜(六两) 芍药(四两) 生地黄(切,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精极,五脏六腑俱损伤,虚热,遍身烦疼,骨中㾓痛烦闷方:

生地黄汁(二升) 麦门冬汁 赤蜜(各一升) 竹沥(一合) 石膏(八两) 人参 芎藭 桂心 甘草 黄芩 麻黄(各三两) 当归(四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八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黄等汁,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五劳六极,虚羸心惊,尪弱多魇忘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芍药 桂心 干姜(各三两) 大枣(五枚) 远志 人参(各二两)

右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劳少精方:

鹿角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十日大效。

又方:

浆水煮蒺藜子令熟,取汁洗阴,二十日大效。

棘刺圆,治虚劳诸气不足,梦泄失精方:

棘刺 干姜 菟丝子(各二两) 天门冬 乌头 小草 防葵 薯蓣 萆薢 细辛 石龙芮 枸杞子 巴戟天 萎蕤 石斛 厚朴 牛膝 桂心(各一两)

右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二服20。(《深师方》以蜜杂鸡子白各半和丸,若患风痿痹气,体不便,热烦满,少气,痟渴,加萎蕤、天门冬、菟丝子;身黄汗,小便赤黄不利,加石龙芮、枸杞子;关节腰背痛,加萆薢、牛膝;寒中气胀,时泄,数唾,吐呕,加厚朴、干姜、桂心;阴囊下湿,精少,小便余21沥,加石斛,以意增之。《古今录验》以干地黄代干姜,以麦门冬代天门冬,以杜仲代薯蓣,以柏子仁代枸杞子,以苁蓉代萎蕤,用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失22精。)

治梦中泄精,尿后余沥,及尿精方:

人参 麦门冬 赤石脂 远志 续断 鹿茸(各一两半) 柏子仁 丹参 韭子(各一两六铢) 茯苓 龙齿 磁石 苁蓉(各二两) 干地黄(三两)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

治虚损小便白浊,梦泄方:

菟丝子 车前子 韭子(各一升) 矾石 当归(各二两23) 附子 芎藭(各三两24) 桂心(一两)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

又方:

大枣(五十枚) 韭子(五合) 黄耆 人参 甘草 干姜 当归 龙骨 半夏 芍药(各二两)

右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韭子圆,治房室过度,精泄自出不禁,腰背不得屈伸,食不生肌25,两脚苦弱方:

韭子(一升) 甘草 桂心 紫石英 禹余粮 远志 山茱萸 当归 天雄 紫菀 薯蓣 细辛 茯苓 僵蚕 菖蒲 人参 杜仲 白术 干姜 芎藭 附子 石斛 天门冬(各一两半) 苁蓉 黄耆 菟丝子 干地黄 蛇床子(各二两) 大枣(五十枚) 牛髓 干漆(各四两)

右三十一味,为末,牛髓合白蜜、枣膏合捣三千杵。空腹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可加至二十丸。

韭子散,治小便失精,及梦泄精方:

韭子 麦门冬(各一升) 菟丝子 车前子(各二合) 芎藭(二两26) 白龙骨(三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27稍增,甚者夜一服。(《肘后》用泽泻一两半。)

枣仁汤,治大虚劳,梦泄精,茎核微弱,血气枯竭,或醉饱伤於房室,惊惕忪悸,小腹里急方:

枣核仁(二合) 泽泻 人参28 芍药 桂心(各一两) 黄耆 甘草 茯苓 白龙骨 牡蛎(各二两) 生姜(二斤) 半夏(一斤29。)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若不能食,小腹急,加桂心六两。

治梦泄失精方:

韭子一升,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服,立效。

治虚劳尿精方:

韭子(一升30) 稻米(二升31

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为三服。精溢同此。

又方:

石榴皮(《外台》作柘白皮) 桑白皮(切,各五合)

右二味,以酒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乾胶三两,为末,以酒二升和,分三服,温服,瘥止。一方用鹿角胶。

又方:

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者,用好酒八合渍一宿,明旦日色好,童子向南捣一万杵。平旦温酒五合,服方寸匕,日再。

禁精汤,治失精羸瘦,酸削少气,目视不明,恶闻人声方:

韭子(二升) 粳米(一升32

右二味,於铜器中合熬,米黄黑及热以好酒一斗投之,绞取汁七升。每服一升,日三,尽二剂。

羊骨汤,治失精多睡,目䀮䀮方:

羊骨(一具) 饴糖(半斤) 生地黄 白术(各二斤33) 大枣(二十枚) 桑白皮 厚朴 阿胶(各一两) 麦门冬 人参 芍药 生姜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桂心(八两)

右十五味,㕮咀,以水五斗,煮羊骨,去骨取汁三斗,煮药,取八升,汤成下胶饴,令烊。平旦服一升,后旦服一升。

灸法:

虚劳尿精,灸第七椎两傍各三十壮。

又,灸第十椎两傍各三十壮。

又,灸第十九椎两傍各二十壮。

又,灸阳陵泉、阴陵泉各随年壮。

梦泄精,灸三阴交二七壮,梦断神良。(内踝上大脉并四指是。)

丈夫梦失精,及男子小便浊难,灸肾输百壮。

男子阴中疼痛,溺血,精出,灸列缺三十壮34

失精,五脏虚竭,灸屈骨端五十壮。阴上横骨中央宛曲如却月中央是也,此名横骨。

男子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灸大赫三十壮。穴在屈骨端三寸。

男子虚劳失精,阴缩,灸中封五十壮。

男子腰脊冷疼,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

男子失精,膝胫疼痛冷,灸曲泉百壮。穴在膝内屈文头。

骨极第五 论 方 灸法

论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於邪,内舍於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㾓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炲,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㾓,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善治病者,始於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

扁鹊云:骨绝不治,㾓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三黄汤,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色枯黑,耳鸣虚热方:

大黄(切,别渍水一升) 黄芩(各三两) 栀子(十四枚) 甘草(一两) 芒硝(二两)

右五味,㕮咀,以水四升,先煮黄芩、栀子、甘草,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又煮两沸,下芒硝,分三服。

灸法:

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输随年壮。

骨虚实第六 论 方 灸法

论曰:骨虚者,酸疼不安,好倦。骨实者,苦烦热。凡骨虚实之应,主於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虎骨酒,治骨虚酸疼不安,好倦,主膀胱寒方:

虎骨一具,通炙取黄焦汁尽,碎如雀头大,酿米三石,曲四斗,水三石,如常酿酒法。所以加水、曲者,其骨消曲而饮水,所以加之也。酒熟封头五十日,开饮之。

治骨实苦,酸疼烦热,煎方:

葛根汁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麦门冬汁(五合)

右四味,相合搅调,微火上煎三四沸,分三服。

治骨髓中疼方:

虎骨(四两) 芍药(一斤) 生干地黄(五斤)

右三味,㕮咀,以清酒一斗渍三宿,曝乾,复入酒中,如此取酒尽为度,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骨髓冷,疼痛方:

取地黄汁一石,酒二斗,相搅重煎。温服,日三。补髓。

又方:

灸上廉七十壮,三里下三寸是穴。

治虚劳冷,骨节疼痛无力方:

豉(二升) 地黄(八斤)

右二味,两度蒸,曝乾,为散。食后以酒一升,进二方寸匕,日再服。亦治虚热。

又方:

天门冬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一百日取瘥。

腰痛第七 论 方 导引法 针灸法

论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肾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不止,引牵腰脊皆痛。

杜仲酒,治肾脉逆小於寸口,膀胱虚寒,腰痛,胸中动,通四时用之方:

杜仲 干姜(各四两,一云干地黄) 萆薢 羌活 天雄 蜀椒 桂心 芎藭 防风 秦艽 乌头 细辛(各三两) 五加皮 石斛(各五两) 栝蒌根 地骨皮 续断 桔梗 甘草(各一两)

右十九味,㕮咀,以酒四斗,渍四宿。初服五合,加至七八合,日再。通治五种腰痛。

又方:

桑寄生 牡丹皮 鹿茸 桂心

右四味,各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单服鹿茸与角,亦愈。

治肾虚腰痛方:

萆薢 桂心 白术(各三分) 牡丹皮(二分)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汤服之,甚良。

又方:

附子(二分) 桂心 牡丹皮(各一两)

右三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日再。甚验。

肾著汤,肾著之为病,其人身体重,腰冷如水洗状,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是其证也。从作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者方:(《古今录验》名甘草汤。)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茯苓 白术(各四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腰中即温。

肾著散方:

杜仲 桂心(各三两) 甘草 泽泻 牛膝 干姜(各二两) 白术 茯苓(各四两)

右八味,治下筛,为粗散。一服三方寸匕,酒一升,煮五六沸,去滓,顿服,日再。

治腰痛不得立方:

甘遂 桂心(一作附子) 杜仲 人参(各二两)

右四味,治下筛,以方寸匕内羊肾中,炙令熟,服之。

治腰痛方:

萆薢 杜仲 枸杞根(各一斤)

右三味,㕮咀,好酒三斗渍之,内罂中,密封头,於铜器中煮一日,服之,无节度,取醉。

杜仲圆,补之之方:

杜仲(一两35) 石斛(二分) 干姜 干地黄(各三分)

右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再。

丹参圆,治腰痛并冷痹方:

丹参 杜仲 牛膝 续断(各二两36) 桂心 干姜(各二两)

右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每服二十丸,日再夜一。禁如药法。

独活寄生汤,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或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若有腰痛挛脚重痹急,宜服之。(方见别卷中。)

治腰脊苦痛不遂方:

大豆三斗,熬一斗,煮一斗,蒸一斗,酒六斗,瓮一口,蒸令极热,豆亦热,内瓮中,封闭口,秋冬二七日,於瓮口作孔,出取,服五合,日夜二三服。

又方:

地黄花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鹿角去上皮取白者,熬令黄,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特禁生鱼,余不禁。新者良,陈者不任服,角心中黄处亦不中服。大神良。

又方:

羊肾为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

三月三日收桃花,取一斗一升,井花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炊之一时,酿熟去糟。每服一升,日三服。若作食饮,用河水。禁如药法,神良。

治丈夫腰脚冷,不随,不能行方:

上醇酒三斗,水三斗,合著瓮中,温渍脚至膝,三日止。冷则瓷下常著灰火,勿使冷。手足烦者,小便三升,盆中温渍手足。

腰肾痛导引法:

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於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

针灸法:

腰肾痛,宜针决膝腰勾画中青赤路脉,出血便瘥。

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柱37地度至脐,断竹,乃以度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得知。

腰痛,灸脚跟上横文中白肉际十壮,良。

又,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窌七壮,在尻上约左右是。

又,灸八窌及外踝上骨约中。

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九竟

1.生之:原作“主”,据影宋刻本改。

2.侠:影宋刻本作“㑊”,属上读。

3.今:原作“金”,据影宋刻本改。

4.忘:原作“志”,据影宋刻本改。

5.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下一“苦”字同。

6.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

7.肾中风:此下缺文,影宋刻本有“阙”字。

8.肾中寒:此下缺文,影宋刻本有“阙”字。

9.苦:原作“若”,据影宋刻本改。

10.月:影宋刻本作“日”。

11.腹:原作“便”,据影宋刻本改。

12.各三两:按“杏仁”以上六味,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3.车前子切,二升:影宋刻本作“车前草一升”。

14.生地黄:“地黄”二字原空缺,据影宋刻本补。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16.淡竹叶:影宋刻本作“淡竹茹”。

17.各: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大麻子:按上十七味,影宋刻本无“乾山药、茯神、五味子、沉香末”,有“杜仲、侧子各五两,丹参八两,干姜三两”。

19.腑:原作“肾”,据影宋刻本改。

20.日二服:影宋刻本作“日三”。

21.余:原作“徐”,据影宋刻本改。

22.失:原作“大”,据影宋刻本改。

23.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4.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25.肌:原作“饥”,据影宋刻本改。

26.二两:影宋刻本作“三两”。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28.人参:影宋刻本“人参”用“二两”。

29.斤:影宋刻本作“升”。

30.一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1.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32.一升:影宋刻本作“一合”。

33.各二斤:影宋刻本作“各三斤”。

34.三十壮:影宋刻本作“五十壮”。

35.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36.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37.柱:原作“桂”,据影宋刻本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