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校对一遍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大肠腑方

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於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长二丈一尺,大四寸,径一寸之少半,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鼻遂以长,以候大肠。)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膈1,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於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失便利。厥气客於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於气水,根在大肠。(方见治水篇中。)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2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3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大肠虚实第二 脉 方 灸法

大肠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生姜泄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者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黄芩 栀子仁 白术(各三两) 桂心(一两) 茯苓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十两) 大枣(十四枚)

右十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二服。

治肠中胪胀不消方:

灸大肠输四十九壮。

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大肠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乾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冷也。

黄连补汤,治大肠虚冷,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方:

黄连(四两) 茯苓 芎藭(各三两) 酸石榴皮(五片) 伏龙肝(鸡子大一枚) 地榆(五两)

右六味4,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伏龙肝末,分三服。

治肠中雷鸣相逐,痢下方:

灸承满五十壮。穴在侠巨阙相去五寸。巨阙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侠巨阙两边各二寸半。

治肠中常鸣,时上冲心方:

灸脐中。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

肠鸣而痛,温留主之。

肛门论第三

论曰:肛门者,主大行道,肺、大肠候也。号为通事令史。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三5分,应十二时。若脏伤热,则肛门闭塞,大行不通,或肿,缩入生疮。若腑伤寒,则肛门开,大行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虚实和平,依经调理。方见别卷中。

皮虚实第四 论 方

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㾓疼。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於肺、大肠,其病发於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蒴藋蒸汤,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方:

蒴藋根叶(切,三升) 菖蒲叶(切,二升) 桃叶皮枝(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6

右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之,於盆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中泄气,取通身接汗,可得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蒸还温药足汁用之。若盆里不过热,盆下安炭火。非但治寒,但是皮肤一切劳冷,悉皆治之。

栀子煎,治皮实,主肺病热气方:

栀子仁 枳实 大青 杏仁 柴胡 芒硝(各二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生玄参(五两) 石膏(八两)

右十味7,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为三服。

咳嗽第五 论 证 方 灸法

论曰:经云五脏六腑皆令咳。肺居外而近上,合於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咳也。邪客於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则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8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则咳剧;经久不已,传入胃,其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9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右顺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有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叉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10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以何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竟,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则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小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风咳者,不下之;寒咳、支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肾咳,刺足太溪;胆咳,刺足阳陵泉;厥阴咳,刺手大陵。

夫久咳为㽷,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作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

夫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而无热,乃可吐耳。

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方见下)。不能卧出者,阴不受邪故也。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纵状。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善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汗出即厥逆冷。

夫病吐血,喘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脉大而散,散者为气实而血虚,名曰有表无里。上气、面胕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加痢尤甚。上气躁而喘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小青龙汤,洽咳逆倚息不得卧方:

麻黄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乃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弱者服半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11)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方: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麻黄内杏仁方:

杏仁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若逆而内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12大黄利之方:

大黄 干姜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茯苓(四两)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胁下痛引缺盆,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之方:

石膏 干姜 桂心 细辛(各二两) 芍药 甘草(各三两) 麻黄(四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一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下药,煮取二升半。强者服一升,羸者减之,小儿四合。(仲景用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外台》同。)

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方:

泽漆(三斤,细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澄清) 半夏(半升) 生姜 紫菀(一作紫参) 白前(各五两) 黄芩 甘草 桂心 人参(各三两)

右九味13,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

麦门冬汤,下气止逆,治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方:

麦门冬汁(三升) 半夏(一升) 粳米(三合14) 人参 甘草(各二两15) 大枣(二十枚)

右六味16,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每服半升,日三夜一。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方:

射干 细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大枣(七枚)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㕮咀,以东流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17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 细辛 干姜(各二两18) 小麦(一升)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麦熟,去麦内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麻黄石膏汤,治上气胸满者方:

麻黄(四两) 石膏(一枚,鸡子大) 厚朴(五两) 小麦(一升) 杏仁(半升)

右五味19,以水一斗,先煮小麦熟,去之,下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深师》用治久逆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名小投杯汤。咳者加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干姜三累。)

皂荚圆,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方:

皂荚八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必效方》以酥炙皂荚。)

十枣汤,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各等分)

右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升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者一钱匕,羸者半钱,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药半钱。下后自然补养。

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温脾汤,治食饱而咳者方:

甘草(四两) 大枣(二十枚)

右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温服之。若咽中痛而声鸣者,加干姜一两20

百部根汤,治嗽,不得卧,两眼突出方:

百部根 生姜(各一斤21) 细辛 甘草(各三两) 贝母 五味子 白术(各二两22) 桂心(四两) 麻黄(六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杏仁四两,紫菀三两。)

海藻汤,治咳而下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方:

海藻(四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生姜(一两) 细辛(二两) 茯苓(六两) 杏仁(五十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一方无五味子、生姜。

白前汤,治水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咽中作水鸡鸣方:

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各二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浸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九种气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 半夏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荛花(一作芫花) 茯苓 甘草 甘遂 防葵 人参 乌头 大黄 杏仁(各一分) 葶苈(二分) 巴豆 厚朴 白薇(各三分) 五味子 远志 前胡 菖蒲 枳实 蜀椒 皂荚 当归 大戟 桂心(各半分)

右二十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二丸,日三服,以知为度,不知增之。

麻黄散23,治上气嗽方:

麻黄(半斤) 杏仁(百枚) 甘草(三两) 桂心(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别研杏仁如脂,内药末和合。临气上时服一方寸匕,食久气未下,更服一方寸匕,可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一方去桂心、甘草。

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御服蜀椒圆,治上气咳嗽甚良方:

蜀椒(五分) 乌头 杏仁 菖蒲 礜石(一云矾石) 皂荚(各一分) 细辛 款冬花 紫菀 干姜(各三分) 吴茱萸 麻黄(各四分)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暮卧吞二丸。治二十年久咳,不过二十丸。

通气圆,治久上气咳嗽,咽中腥臭,虚气搅心痛,眼疼24,耳中嘈嘈,风邪毒疰,时气,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恶疰,淋痛病方:

饴糖(三升) 蜀椒(二升) 杏仁(一升) 蜈蚣(五节) 大附子(五枚) 干姜 人参(各四分) 桂心(六分) 乌头(七分) 天门冬(十分)

右十味,为末,别治杏仁如脂,稍稍内药末,捣千杵,烊糖,乃内药末中,令调和。含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三四服,以胸中温如度。若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加杏仁五合;小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三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一两。

治咳嗽上气方:

蜀椒 桂心 海蛤(各四分) 昆布 海藻 干姜 细辛(各六分) 麦门冬(十分)

右八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三服。有人风虚中冷,胸中满,上气,喉中如吹管声,吸吸气上欲咳,服此方得瘥。

治咳嗽,胸胁支满,多唾,上气方:

礜石(一作矾石) 乌头(一方不用) 菖蒲(各一分) 细辛 黄环(各二分)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各三分) 吴茱萸(四分) 干姜(五分) 蜀椒(五合)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著牙上咽汁,日五六服,剧者常含不止。

又方:

姜汁(一升半) 砂糖(五合)

右二味,煎姜汁减半,内糖更煎服之。

又方:

白糖(五分25) 皂荚(末,一方寸匕)

右二味,先微暖,糖令消,内皂荚末,合和相得,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

又方:

酒一升半,浸肥皂荚两挺,经宿,煮取半升。分三服,七日忌如药法。若吐多,以酢饭三四口止之。

又方:

巴豆炮去皮,勿伤破肉,白饮吞下,初日二枚,二日三枚。

又方:

服芥26子七丸,以油酒下之。

射干煎,治咳嗽上气方:

生射干 款冬花(各二两) 紫菀 细辛 桑白皮 附子 甘草(各二分) 白蜜 竹沥 生姜汁(各一升,一云干姜五两) 饴糖(五两)

右十一味,以射干先内白蜜并竹沥中,煎五六沸,去之,㕮咀六物,以水一升,合浸一宿,煎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汁煎如餔,服如酸枣一丸,日三,剧者夜二。不知27加之,以知为度。

杏仁煎,治冷嗽上气,鼻中不利方: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合) 紫菀 干姜(各二两) 桂心(三两28) 甘草(四两) 麻黄(一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取四升,治诸药为末,又内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内汁中,搅令相得,煎如饴。先食服如半枣许,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又方,治忽暴嗽失声,语不出方:

杏仁 姜汁 砂糖 蜜(各一升)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通草 贝母(各四两) 桑根白皮(五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内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后稍加。

通声膏方: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 细辛 青竹皮 桂心 菖蒲(各二两) 杏仁 姜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枣膏(三升) 酥(五升)

右十三味,㕮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内姜汁、枣膏、酥、蜜,煎令调和,酒服枣大二丸。

杏仁饮子,治暴热嗽方:

杏仁(四十枚) 紫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 柴胡(四两)

右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饮服。

苏子煎,治上气咳嗽方:

苏子 生姜汁 地黄汁 白蜜 杏仁(各二升)

右五味,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又绞令味尽,去滓,熬杏仁令黄黑,治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内蜜合和,置铜器中,於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崔氏》无地黄汁。)

又方:

干姜末(三两) 胶饴(一斤)

右二味,和令调,蒸五升米下,冷,以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五夜二。

芫花煎,治新久嗽方:

芫花 干姜(各二两) 白蜜(二升29

右三味,为末,内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枣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为度。欲利者,多服。(《深师》以治冷饮嗽,又治三十年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内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款冬煎,治同前:

款冬花 干姜末 紫菀(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 芫花(一两,熬令赤)

右五味,㕮咀,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内芫花、干姜末,加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於铜器中微火煎令如糖。每服半枣许,日三。

治三十年咳嗽,或饮或咳,寒气嗽,虽不同,悉主之之方:

细辛 款冬花 防风 紫菀(各三两) 藜芦(二两) 蜀椒(五合)

右六味,㕮咀,取藜芦先著铜器中,次紫菀,次细辛,次款冬花,次椒,以大枣百枚,间著诸药间,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尽,出枣,曝令燥。鸡鸣时服半枣,不知,明旦服一枚,以胸中温温为度。若强人欲嗽吐者,可小30增,服之便吐脓囊裹结,吐后勿冷饮食。咳愈止药,药势静乃食,不尔,令人吐不已。

治三十年久嗽方: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外台》和饴一斤煎成煎,以温粥饮调下。《深师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又方: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右二味,治下筛。先食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又方:

白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右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

治久嗽不瘥方:

兔屎(四十九枚) 硇砂(二分) 胡桐律(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以粥饮下,日三。吐令物尽,即瘥。

治积年咳嗽,喉中呀声,一发不得坐卧方:

紫菀 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射干 百部(各五分) 款冬花 皂荚 干姜 橘皮 鬼督邮 细辛(各四分)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 蜈蚣(二枚)

右十六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无半夏、射干、干姜、橘皮、鬼督邮、细辛、白石英,用麻黄二两,芫根白皮一两半31,以煮枣汤送下。)

款冬圆,治三十年上气咳嗽,唾脓血,喘息不得卧方:

款冬花 干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菖蒲(各五分32) 人参 细辛 荛花 紫菀 甘草 桔梗 防风 芫花 茯苓 皂荚(各三分)

右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服。

又方:

款冬花 紫菀 细辛 石斛 防风 芎藭 人参 当归 藁本 甘草 蜀椒 白术 半夏 天雄 菖蒲 钟乳 桂心 麻黄(各三两) 独活(二两) 乌头 芫花 附子(各一两) 桃仁(二十枚) 大枣(二十五枚)

右二十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33加之。酒渍服亦得。

又方: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三分) 细辛(二分) 杏仁 皂荚 礜石(一作矾石) 菖蒲 乌头(各一分)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夜一。二十年嗽,不过五十日愈。患咳嗽喉鸣上气,服一剂永瘥。

治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能食,恶风,目暗䀮䀮,足胫寒冷方:

白胶 生姜(各五两) 桂心 人参 紫菀(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藭 大麻仁 饴糖(各一升) 大麦(三升34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麦取一斗,去麦下药,煮取三升,分五服。

五味子汤,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

五味子 桔梗 紫菀 甘草 续断(各二两) 竹茹(三两) 赤小豆(一升) 桑根白皮 地黄(各五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

竹皮汤,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饴糖(一斤) 生地黄(切,一升)

右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百部圆,治诸嗽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三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 紫菀 干姜(各一两)

右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日三,以知35为度。

治上气咳嗽喘息,喉中有物,唾血方:

生姜汁 杏仁(各二升) 糖 蜜(各一升) 猪膏(二合)

右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色黄出之,以纸拭令净,捣如膏,合姜汁、糖、蜜等合煎令可丸。每服如杏核一枚,日夜六七服,渐渐增加。

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方:

好酥三十斤,三遍炼,停取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服,瘥止。一切药皆不出此神方。

又方:

三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再夜一。

钟乳七星散,治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脓血方:(又名吸散。)

钟乳 矾石 款冬花 桂心(各等分)

右四味,治下筛,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知36加之。数试大验。又云临井吸服之。

又方:

钟乳 细辛 款冬花 天雄 紫菀 石膏(各等分)

右六味,治下筛,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七星散,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 紫菀 桑根白皮 代赭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作七星聚,聚如萹豆者,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日三丸,服四日,日复作七星聚,以一脔肉炙令熟,以展转药聚上,令药悉遍肉上,仰卧,咀嚼之,细细咽汁,令药力歆歆割割然,毒气入咽中,药力尽,总咽却,取瘥止。未瘥,复作如初。羊、牛、鹿肉皆可,猪肉不可用。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薄布纸上,纸广四寸,后以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均,以荻一枚如纸长,捲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烟从孔出,口吸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恐是熏黄如硫黄,见火必焰矣。

又方:

熏黄一两研令细,以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捲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后,以羊肉羹补之。

又方:

烂青布广四寸,布上布艾,艾上布青矾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捲之,烧令著,内燥罐中,以纸蒙头,更作一小孔,口吸取烟,细细咽之,以吐为度。若心胸闷时,略歇,烟尽止,日一二度,用三捲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

论曰:凡上气,多有服吐药得瘥,亦有针灸得除者,宜深体悟之。

灸法: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即瘥。

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

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边各八十壮,三报,三日毕。两边者,是口合度。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此即神道穴),随年壮。并主上气。

灸手屈臂中有横文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良。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输五十壮。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不针。

上气咳逆,灸膻中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猜,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

逆气,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乾,烦满,狂走,易气,凡二十二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外37踝上三寸宛宛中。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独字为句。

2.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

3.颊:原作“䪼”,据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众”,据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据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2.加:原作“如”,据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17.去: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18.各二两:影宋刻本“石膏”用“三两”。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㕮咀”二字。

20.一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一两”。

23.散:原作“汤”,据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两:影宋刻本作“二两”。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据影宋刻本改。

31.一两半:影宋刻本作“二两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据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内”,据影宋刻本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