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脾脏方

疳湿南第九论 方

论曰:凡疳湿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取冷眠睡之所得也。礼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无食肥浓煮饼。此时以不利人也,养生者宜深戒之。不尔,多患疳湿痢耳。

凡所患处,或着口龈咽喉,下部疳与月蚀,并不痛,令人不觉。其治用五月五日虾蟆、角蒿、救月木、寒食泔淀,但得一事单用之,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傅之,逐手便瘥,极须慎口味耳。

凡疳,在慎盐、酱、酢、酥、油、枣等,一切皆忌。惟白饭、豉、苜蓿、苦苣、芜菁,不在禁限。

凡吹药入下部,没中指许深即止。治疳湿下黑,医不能治,垂死者方:

髑髅灰熏黄朱砂青黛石盐丁香麝香矾石栀子莨菪子铁衣乾姜故靴底灰乾虾蟆五月五日细辛土瓜根芥子蜀椒葶苈菖蒲各等分

右二十味,治下筛,以竹筒吹杏仁大,着大孔中,所有患疳疮上悉傅之。其丁香、麝香别研捣,着药中合之。一方有寒食泔淀、救月木、揪叶,为二十三味。若病大者,用灌方如左:

麝香丁香甘草犀角各三分

右四味,治下筛,合和。以盐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旦一灌,酉一灌之。凡久下一月不瘥,成疳候,大孔必宽者是,以此主之。

八物茜根汤,凡下血者是蛊也,以此主之。方见蛊篇中。

治疳湿久下痢赤白,百疗不瘥者方:

兔头骨蛇头菥蓂子故绯并灰葶苈子狸骨一作狐骨蜣螂百草五月五日收者倒挂草青黛晚蚕蛾青矾丁香床中桄木蝎虫屎麝香苦参黄檗乾姜角蒿朱砂印成盥救月木桂心铁衣芒硝虾蟆黄矾荏子各等分

右二十九味,治下筛,以筒子内下部吹着,日一二度,妙。

治疳湿不能食,身重心热,脚冷,百节疼痛方:

黄苓芍药苦参甘草当归蜀椒甘松一作坩淀青黛熏黄豉各二两东引桃根葱白各一握盥一合麝香半分猪胆二枚

右十五味,□咀,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为二分。一度灌一分,汤如人体,然后着麝香、猪胆一枚,即灌,灌了作葱豉粥食之,后日更将一分如前灌之。七日忌生冷毒物等,但是油腻、酱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治疳蚀人诸处,但是赤血痢久不瘥,立着即瘥,秘方:

乾虾蟆五月五日收者,一枚,作灰末人屎灰一作发灰金银土埚各五两麝香一分银末小豆许

右五味,治下筛,傅疮上,即瘥。三七日忌如前。痢者,吹下部。

治疳痢不止方:

苦参甘草熏黄各二两豉一升半葱白五茎蜀椒三十粒

右六味,以苦参等三物各捣下筛,以水五升煮葱白、豉、椒,取三升,以三指撮苦参末等各一撮,内汁中,冷暖如人体。先饮少许豉汁,食一口饭,乃侧卧,徐徐灌之讫,多时卧,不出为佳。大急,乃出之於争地,当有疳湿虫如白马尾状,头黑,是其效也。其重者,肛大难瘥,当取桃枝绵裹头,用前件汁,适寒温烙之,须近脊上,三十度烙之,乃瘥,神验。

又方,《崔氏》云:晋代之地多三疳#1,蚀人五脏,通见脊骨,下脓血,手足烦疼,四肢无力,夜卧烦躁不安,而#2失血色,肩髀疼,面及手足有浮气,或下血乃死,治之之方:

雄黄青葙各二两苦参三两矾石雌黄铁衣藜芦各一两麝香二分,别研

右八味,治下筛,以竹管内大孔中酸枣许,吹内下部中,日一,不过三度,小儿以大豆许。此方极救死。

又方:

大麻子胡麻各一升半

右二物,并熬令黄,以三升瓦瓶,泥表上,厚一寸,待泥乾,内大麻等令满,以四五枚苇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倒立灶口,底着瓦器承之,密填灶孔中,地平聚炭瓶四面,着坠垒之,日没,放火烧,至明旦开取,适寒温,灌疳湿者下部中一合,寻觉咽中有药气者为佳,亦不得过多,多则伤人,隔日一灌,重者再三灌之,从日一灌至日夕,极觉体中乏力,勿怪也,非但治疳湿,凡百异同疮疥癣并洗涂之。

论曰:凡日月蚀时,忌食饮。腹中生暨虫,及房室生子不具足,必患月蚀疮,亦不得与兄乳,日月生后,乃不忌,令人口臭,齿龈宣露,常有血出,舌上生疮者,皆由犯此所致耳。日月蚀时须救不救,出行逢暴雨,其救月杖须收取,治□之神药,预备,患此者施之救疗。

治月蚀恶疮息肉方:

硫黄茹斑猫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筛。傅疮上,乾者以猪脂和傅之,日三夜一。

又方:

地榆根蔷薇根吴茱萸根

右三味,各三两,治下筛,以盐汤洗疮,傅之,日三。

小儿痢第十方

温中汤,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暴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眼陷乾呕者,宜先与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

乾姜厚朴各一分当归桂心甘草各三分人参茯苓白朮桔梗各二分#3

右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温中大黄汤,治小儿暴冷,水谷下;或乳冷#4下青结不消;或冷实吐下,乾呕烦闷,及冷滞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诸利汤去实,胃中虚冷,下如水,乾呕眼陷,烦扰,不宜利者,可除大黄;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气未消,饮儿遂为霍乱者,但用大黄;小儿诸霍乱宜利者,便用大黄;不须利宜温和者,除之,方:

大黄六分桂心厚朴甘草乾姜各一分人参茯苓白朮当归各二分桔梗三分

右十味,□咀#5,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儿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来,一服三合。

黄檗汤,治小儿夏月伤暴寒,寒折大热,热入胃,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身热,手足烦,此#6太阳之气外伤,寒使热气便入胃,服此方良。若误以利药下之,或以温脾汤下之,则热剧#7,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者;或下之不瘥,宜以涩热药断之,下既不止,倍增壮热者,服之即效;或是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入腹中,下血如鱼脑者,服之良方:

黄檗黄连升麻白头翕一作白敛当归牡蛎石榴皮黄苓寄生甘草各二分犀角艾叶各一分

右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期岁,一服三合半。

治中结肠圆,断冷滞下赤白青色如鱼脑,脱肛出,积日腹痛,经时不断者方:

赤石脂五分吴茱萸三分乾姜附子当归厚朴白朮木兰皮白头翁黄连石榴皮黄檗各二分#8

右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大豆。二岁儿服五丸,三岁已上服十丸,十岁已上二十丸。暴下者服少许,便瘥;积下者,尽一剂,更合。

栀子圆,治少小热痢不止方:

栀子七枚大枣四枚,炙黑黄檗三分黄连五分矾石四分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藜芦圆,治少小泄清痢方:

藜芦二分黄连二分附子一分

右三味,为末,蜜丸如麻子大。以粥饮服二丸,立验。

四物粱米汤,治少小泄注方:

粱米稻米黍米各三升蜡如弹丸大

右四味,以水五升,东向灶煮粱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稻米三沸,去滓;复以汁煮黍米三沸,去滓;以蜡内汁中和之,蜡消取以饮之,数试有验。

龙骨汤,治少小壮热,渴引饮,下痢方:

龙骨甘草大黄赤石脂栝蒌根石膏寒水石桂心各二两

右八味,治下筛,以酒水各五合,煮散二合,二沸,去滓,量儿大小服之。

大黄汤,治少小下痢,若热不食,伤饱不乳方:

大黄甘草麦门冬各一两

右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三岁儿,分三四服。

生金牛黄汤,治小儿积下不止,因发痫方:

生金三铢#9,一方用六铢,无生金用熟金亦得,法应作屑,今方尽成器者牛黄三铢麻黄二分黄连乾姜人参甘草各一分细辛半分

右八味,□咀,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去滓。临服,研牛黄以煮汤中。嫌儿热者,用生姜代乾姜。今世之生金,但用成器金亦善,二三两皆得用之。

泽漆茱萸汤,治小儿夏月暴寒,寒入胃则暴下如水,四肢被寒所折,则壮热经日不除,经月许日,变通身虚满,腹痛,其脉微细,服此汤一剂,得数渐渐安神方:

泽漆青木香海藻各二分吴茱萸茯苓白朮桔梗芍药当归各三分#10大黄一分

右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二百日至一岁儿,一服二合半;一岁已上至二岁,一服四合。

枳实散,治少小久痢淋沥,水谷不调,形羸不堪大汤药者,宜此方:

枳实二两,治下筛。三岁已上饮服方寸匕,若儿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治少小洞注下痢方:

蒺藜子二升,捣汁温服,以瘥为度。

又方:

取木瓜汁饮之。

又方:

酸石榴烧灰,末,服半钱匕,日三。

又方:

炒仓米末饮服。

又方:

狗头骨烧灰,水和服之。

又方:

羊骨灰鹿骨灰

右二味,并水和服之,随得一事,即用之。

又方:

炒豉令焦,水淋汁服之,神验,冷则酒淋服。

又方:

五月五日百草末,吹下部。

治小儿赤白滞下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柏叶麻子末各一升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沸,百日儿每服三合。

又方:

捣石榴汁服之。

又方:

牛角□灰,水和服三方寸匕,佳。

又方:

烧蜂房灰,水和服之。

又方:

乱发灰鹿角灰

右二味,等分,三岁儿以水和服三钱匕,日三。

治小儿赤白痢方:

白蘘荷根汁生地黄汁各五合

右二味,微火上煎一沸,服之。

单方,治同前:

服生地黄汁一合。

又方:

五月五日虾蟆灰,饮服半钱匕。

治小儿热痢方:

煮木瓜叶饮之。

治小儿冷痢方:

蓼菜捣汁,量大小与之。一方作芥菜。

又方:

捣蒜,傅两足下。

治小儿暴痢方:

小鲫鱼一头,烧末服之,亦治大人。

又方:

烧鲤鱼骨末服之。一方作龙骨。

又方:

赤小豆末,酒和,涂足下,日三度,油和亦得。

治小儿蛊毒痢方:

蓝青汁一升二合,分为四服。

治小儿渴痢方:

捣冬瓜汁饮之。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一竟

#1三疳:影宋刻本作“五疳”。

#2而:影宋刻本作“面”。

#3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4冷:原作“令”,锯影宋刻本改。

#5□咀: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6此:原作“比”,锯影宋刻本改。

#7剧:影宋刻本作“痢”。

#8各二分:影宋刻本作“各一分”。

#9三铢:影宋刻本作“二铢”。

#10各三分:宋本作“各五分”,“吴茱萸”用“三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