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一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伤寒方

发汗圆第六方

神丹圆,治伤寒赤涩恶寒发热,体疼者方:

附子乌头各四两人参茯苓半夏各五两朱砂一两

右六味,末之,蜜圆,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圆,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圆。《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干枣大一枚,名赤圆,主寒气厥逆。

麦奴圆,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则愈,麦奴圆,一曰黑奴圆,二曰水解圆:

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墨麦奴黄令大黄芒硝各一两麻黄二两

右八味,末之,蜜圆入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圆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之。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小麦黑勃,明麦奴。

宜吐第七例证方

例曰:大法春宜旺,反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鞭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

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下#1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迟、寸脉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瓜蒂散,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

瓜蒂赤小豆各一两

右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水导散,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以走方:

甘遂半两白芷二两#2

右二味#3,治下筛。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人饮冷水,腹满即吐之,小便当赤。一名濯肠汤,此治大急者。

藜芦丸,治伤寒不得吐方:

藜芦附子各一两

右二味,末之,蜜和如扁豆大。伤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此谓得病一日以上、四日已来。服药后日移三丈不吐,进热粥汁发之。

治伤寒温病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服酒胆方:

醇苦酒半升猪胆一具

右二味,尽和饮之,吐即愈。

又方:

取比轮钱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尽。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钱,令得一升,复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钱饮之,当吐毒即愈。

宜下第八例诸证方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汤胜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丸。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血证谛也,属抵觉汤下之。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裹也。手足戢然汗出者,大便已坚,宜承气汤。若汗多而微热恶寒者,为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少与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坚,与承气汤;不坚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腹中转矢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此为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喻,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坚,宜与小承气和之。不转气者,慎勿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大便必黑,宜抵党汤下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裹,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方出第+卷中。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气汤。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

夫实则谶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谶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裹,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裹实,久则讝语。

大承气汤,主热盛,腹中有燥屎,识语者方:

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4

右四味#5,□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抵党圆,下血方:

水蛭虻虫各二十枚桃仁二十二枚#6大黄三两

右四味,为末,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眸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党汤,治同前:

水蛭虻虫各三十枚#7桃仁二十三枚大黄三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

承气汤方:

枳实五枚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8,尽服之。

生地黄汤,治伤寒有热,虚赢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黄三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芒硝二合大枣二十枚

右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大柴胡萎蕤知母汤,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讝语方:

柴胡半斤萎蕤知母大黄甘草各二两#9人参黄苓芍药各三两生姜五两半夏半升

右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

柴胡栀子仁芍药知母各四两升麻黄苓大青杏仁各三两石膏八两香豉一升

右十味,吹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豉圆,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方:

豆豉一升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杏仁六+枚黄苓黄连大黄麻黄各四两芒硝甘遂各三两

右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

发汗吐下后第九脉证方灸法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

竹叶二把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甘草各二两生姜四两石膏一斤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不用生姜。

桂枝二麻黄一汤#10,服桂枝汤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如疟,一日再发,汗出便解者,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十六枚大枣五枚

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适寒温,分再服,取微汗而已。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未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方。

桂心麻黄甘草乾姜芍药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

分三服,相去十里顷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11 ,如一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

四物甘草汤,治伤寒,发汗出而喘,无大热与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石膏半斤杏仁五十枚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令减二升,内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日服。

栀子汤,治发汗若下后,烦热,胸中室,气逆抢心者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次内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厚朴汤,治发汗后,腹胀满方:

厚朴半两#12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生姜八两半夏半升

右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玄武汤,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瞷动,振振欲僻地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13,温服七合。

葛根黄连汤,治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方:

葛根半斤黄连黄苓各三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次内诸药,煮取二升#14,去滓,分再服。

茯苓汤,治伤寒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方:

茯苓四两白术桂心各三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凡寸口脉浮,关上自沉,为结胸。《巢源》作沉细。

凡伤寒病发於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大陷胸圆,治结胸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即和方:

大黄八两芒硝杏仁葶苈各五合

右四味,捣筛大黄、草整,余二味别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温顿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正坚,宜大陷胸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乾而渴,日哺有小潮热,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小腹,坚满痛不可近,宜大陷胸汤方:

甘遂未,一钱匕大黄切,六两芒硝一升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次内芒硝,一沸,次内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后服。

甘草泻心汤,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结满,乾呕心烦,不能得安。即#15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甘草四两黄苓乾姜各三两#16黄连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加人参三两乃是也。

生姜泻心汤,治伤寒发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乾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方:

生姜四两甘草人参黄苓各三两乾姜黄连各一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

白虎汤,治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裹,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方:

石膏一升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右四味,□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诸亡血及虚家,不可与白虎汤。若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之,与之则呕利腹痛。

伤寒无大热,而口乾渴,心烦,背微恶寒,宜服白虎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宜白虎汤。

若渴欲饮水,口燥舌乾者,亦宜白虎汤。

青箱子圆,治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者方:

青葙子五两黄苓栝蒌根苦参各一两黄檗二两龙胆栀子仁黄连各三两

右八味,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后#17服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畅和为丸。

大青汤,治伤寒热病十日已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皆治之方:

大青四两甘草阿胶各二两豆豉一升

右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内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深师》治劳复,《肘后》有赤石脂三两,《胡洽》、《集验》同。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方:

知母二两麻黄甘草芍药黄苓桂心各一两

右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灸法: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管,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又灸两风池,又灸肝输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一竟

#1下:原作“不”,据影宋刻本改。

#2二两:影宋刻本作“一两”。

#3右二味:“右”字下,至“宜下第八”篇中“大承气汤”主治文字,全脱,据影宋刻本补。

#4三合:影宋刻本作“五合”。

#5右四味:原作“右六味”,据影宋刻本改。

#6二十二枚:影宋刻本作“二十三枚”。

#7各三十枚:影宋刻本“虻虫”用“二十枚”。

#8利:原作“和”,据影宋刻本改。

#9各二两:影宋刻本“大黄、甘草”各用“一两”。

#10桂枝二麻黄一汤:原作“桂枝麻黄汤”,据下文文义改。

#11芫花:影宋刻本作“荛花”。

#12半两:影宋刻本作“八两”。

#13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14二升:影宋刻本作“三升”。

#15即:影宋刻本作“师”。

#16各三两:影宋刻本作“各二两”。

#17后:影宋刻本无“后”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