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道藏 >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已校对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於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辩。五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於《隋志》,上见於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1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2,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疗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篇3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徇,疾也。敦,信也。敏,达也。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於桥山,墓今犹在。徇,徐闰切。

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天师,岐伯也。)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

(上古,谓玄古也。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必谨先之。《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此之谓也。)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食饮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动止之纲纪,故修养者馑而行之。《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恶妄动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故圣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形与神俱,同臻寿分,馑於修养,以奉天真,故尽得终其天年。去,谓去离於形骸也。《灵枢经》曰: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其知道,故年长寿延年。度百岁,谓至一百二十岁也。《尚书·洪范》曰:一曰寿,百二十岁也。)

今时之人不然也,

(动之死地,离於道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以酒为浆,溺於饮也。以妄为常,寡於信也。醉以入房,过於色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乐色曰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是以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老子》曰:弱其志,强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曲礼》曰:欲不可纵。○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言轻用而纵欲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真诰》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疴,岂可怨咎於神明乎。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时作解。)

务快其心,逆於生乐,

(快於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老子》曰:甚爱必大费。此之类欤。夫甚爱而不能救,议道而以为未然者,伐生之大患也。)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须离,於道则寿不能终尽於天年矣。《老子》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4。此之谓离道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避之有时,谓八节之日,及太一入从之於中宫,朝八风之日也。《灵枢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人。谓人虚乃邪胜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太素》、《千金》同。杨上善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太一入从於中宫朝八风义,具《天元玉册》中。)

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憺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虚邪不能为害。)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欲两亡,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志不贪故所欲皆顺,心易足故所愿必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美其食者,顺精粗也。任其服者,随美恶也。乐其俗者,去倾慕也。○新校正云:按别本美一作甘。)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至无求也,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盖非谓物足者为知足,心足者乃为知足矣,不恣於欲,是则朴同,故圣人云:我无欲,而民自朴。○新校正云:按别本曰作日。)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目不妄视,故嗜欲不能劳,心与玄同,故淫邪不能惑。《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曰:圣人为腹,不为目。)

愚智贤不肖,不惧於物,故合於道。

(情计两亡,不为谋府,冥心一观,胜负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於道。《庚桑楚》曰:养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合於道数。)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不涉於危,故德全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又曰: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材,谓材干,可以立身者。)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阳之数极於九,少阳之数次於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体,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及《太素》、《甲乙经》俱作伏冲,下太冲同。)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真牙,谓牙之最后生者。肾气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齿为骨之余也。)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女子天癸之数,七七而终。年居四七,材力之半,故身体盛壮,长极於斯。)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阳明之脉气营於面,故其衰也,发堕面焦。《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侠口,故面焦发堕也。頞,於葛切。侠,胡荚切,颅,落胡切。

六七,三阳脉衰於上,面皆焦,发始白。

(三阳之脉,尽上於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发始白,所以衰者,妇人之生也,有余於气,不足於血,以其经月数泄脱之故。)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冲任衰微,故云形坏无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老阴之数极於十,少阴之数次於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以其好用故尔。)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丈夫天癸,八八而终,年居四八,亦材之半也。)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肾主於骨,齿为骨余,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复干枯。)

六八,阳气衰竭於上,面焦,发鬓颁白。

(阳气,亦阳明之气,也。《灵枢经》曰: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衰於上,则面焦发鬓白也。)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故形体疲极。天癸已竭,故精少也。匪惟材力衰谢,固当天数使然。)

八八,则齿发去。

(阳气竭,精气衰,故齿发不坚,离形骸矣。去,落也。)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五藏六府,精气淫溢,而渗灌於肾,肾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灵枢经》曰:五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由是则五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於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藏而独有精。故曰五藏盛乃能写也。)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所谓物壮则老,谓之天道者也。)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言似非天癸之数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所禀天真之气,本自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虽老而生子,子寿亦不能过天癸之数。)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是所谓得道之人也。道成之证,如下章云。)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真人,谓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隐见莫测,其为小也,入於无间,其为大也,遍於空境,其变化也,出入天地,内外莫见,迹顺至真,以表道成之证。凡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体同於道,寿与道同,故能无有终时,而寿尽天地也。敝,皮祭切,尽也。

此其道生。

(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全其至道,故曰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详杨上善云:积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称至人也。)

和於阴阳,调於四时,

(和谓同和,调谓调适,言至人动静,必适中於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於阴阳寒暑升降之宜。)

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心远世纷,身离俗染,故能积精而复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

(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吾必尽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睫,音接。

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於真人。

(同归於道也。)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曰圣人。所以处天地之淳和,顺八风之正理者,欲其养正避彼虚邪。)

适嗜欲於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圣人志深於道,故适於嗜欲,心全广爱,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离,殁身不殆。)

行不欲离於世,被服章,

(新校正云:详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5下文不属。)

举不欲观於俗,

(圣人举事行止,虽常在时俗之间,然其见为,则与时俗有异尔。何者?贵法道之清静也。《老子》曰: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母,亦谕道也。)

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

(圣人为无为,事无事,是以内无思想,外不劳形。)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恬,静也。愉,悦也。法道清静,适性而动,故曰而自得也。)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外不劳形,内无思想,故形体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离,故年登百数,此皆全性之所政尔。《庚桑楚》曰:圣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次圣人者,谓之贤人。然自强不息,精了百端,不虑而通,发谋必当,志同於天地,心烛於洞幽,故云法则天地,象似日月也。)

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星,众星也。辰,北辰也。辩列者,谓定内外星官座位之所於天,三百六十五度远近之分次也。逆从阴阳者,谓以六甲等法,逆顺数而推步吉凶之征兆也。《阴阳书》曰:人中甲子,从甲子起,以乙丑为次,顺数之。地下甲子,从甲戌起,以癸酉为次,逆数之。此之谓逆从也。分别四时者,谓分其气序也。春温、夏暑热、秋清冻、冬冰冽,此四时之气序也。)

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将从上古合同於道,谓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阴阳,和於衍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岁而去,故可使益寿而有极时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住释文卷之一

 

1.初:原作“素”,据顾本改。

2.者:原作“素”,据顾本改。

3.篇:此下原有“第一”二字,“一”字下有“新校正:按全元起注本,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五十二字注文,循《道藏》本体例删。

4.已:顾本作“亡”。

5.上:原作“一”,据顾本改。

目录